人類學系週五演講系列

講  題人工智能與邪惡:從人的欲望到物的欲望 
講  者廖咸浩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
時  間2021.05.07 (五)14:00-16:00
地  點臺灣大學水源校區行政大樓人201室
演講簡介科幻電影中「惡托邦」(dystopia)想像,總是環繞在邪惡的人工智能最終以其超乎人類的智能反噬人類此一主題。雖然對人工智能的濫用必然會導至其被設計或誤用為傷害人類的工具,但人工智能能夠<自己選擇>進行具邪惡性質的謀劃,在多數這類電影中顯得並無根據。影片中對這類人工智能的描述,多半為未經設計但卻天生或慢慢產生了邪惡的意圖。這兩種邪惡都可以康德對惡的描述來理解。齊傑克將康德對邪惡的區分濃縮成「根本之惡」與「魔鬼之惡」;前者來自「受傷的自尊」,後者則無從以人類的動機解釋。但重要的是,根本的惡才是人有自由意志的證明。然而,由於科幻電影中人工智能的這兩種惡追根究底其實都是「根本之惡」,原因在於人工智能不甘被能力不如他們的人類所役使。這便意味著它們有人性,亦即擁有自由意志、能夠主動選擇。但人類主體的自由意志產生自欲望,也就是說主體進入語言世界(拉岡的象徵)的那一刻決定了他的人性:要填補欲望,也因此會有滿足與受挫等情感。未曾經過「伊底帕斯期」的人工智能似乎不可能有欲望,如此就不可能有受挫的感受,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因為自尊受損而產生邪惡的念頭。但是,如果物也有欲望,便不可同日而語。
關於講者廖咸浩教授,現任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臺灣大學外文系特聘教授。美國史丹福大學文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曾任臺大外文系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中外文學》月刊社長兼發行人、《英美文學評論》總編輯、Studies i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總編輯、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臺北市文化局局長、臺灣大學主任祕書、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執行長。並曾受邀至美國西雅圖大學、任客座教授,捷克查爾斯大學、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比利時根特大學任特約講座教授,至美國普林斯頓、芝加哥、澳洲墨爾本、香港中文、南京、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等任訪問學人。

廖咸浩教授學識廣博,研究範圍包括:文學/文化理論(特別聚焦於精神分析、後殖民理論、全球化與普世主義、新物質主義理論、後人類理論)、比較詩學、英美文學、紅樓夢、電影詩學、道家美學、華人離散、台灣文學及文化、文化政策等。著有評論集《愛與解構——當代臺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美麗新世紀:前現代、現代、後現代》、專書《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國族寓言與遺民情懷》以及諸多論文。並於2018年獲臺灣科技部「傑出研究獎」。另有專書《我是別人:台灣電影中主體的僵局與超越》、《後台灣文學:認同、現代性、後殖民》、《德勒茲與道家》及中、英文詩集即將出版。

廖咸浩教授也是詩人、散文家、評論家。公餘曾在港台主要報刊如《聯合文學》、《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中央日報》、香港《明報》擔任專欄作家,以及在幼獅電台《苦澀的成長》、公共電視「閱讀天下」擔任節目主持人。著有散文集《迷蝶》,編有《八十四年度小說選》,《臺北學(Ⅰ)》、《臺北學(Ⅱ)》、《漢字與人生》。

* 會後將安排茶敘,進一步與講者交流,歡迎參加!

**本演講毋須報名,歡迎所有師生參加;惟防疫期間請遵守相關規定

(例如配戴口罩、量測體溫、實名制與人數管控等)。

 

Members of the university community and interested friends are welcome to attend. No registration is nee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