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Menu Top Menu

目錄索引

《考古人類學刊》第 1-99 期目錄索引

所有的文章可至華藝線上圖書館查詢(連結
All theses in JAA can be found online at Airiti Library. (click here).

研究論文

虎頭山公園的史前陶胎:岩象分析與實驗考古的物質性探索
甘聿群、江芝華
(收稿日期:2023年3月17日;通過刊登日期:2023年11月30日)

研究論文

卑南史前人初探—由人骨體質特性分析為例
林秀嫚
(收稿日期:2022年8月4日;通過刊登日期:2023年12月8日)

研究論文

山中歲月與國家計畫的時空:試論拉庫拉庫溪布農族舊社石板屋修復的時間性與工作節奏
林靖修
(收稿日期:2022年10月14日;通過刊登日期:2023年6月26日)

專號:考古學的陶器分析

導言
陳瑪玲
(收稿日期:2023年6月7日;通過刊登日期:2023年6月16日)

研究論文

技術選擇理論與屬性分析之應用:以植物園文化陶器為例
王仲群
(收稿日期:2022年2月18日;通過刊登日期:2022年10月11日)

研究論文

陶器「始」用的脈絡與詮釋:以秘魯Virú河谷的Huaca Negra遺址為例
陳珮瑜
(收稿日期:2023年2月2日;通過刊登日期:2023年4月13日)

研究論文

青銅器時代早期愛琴海運輸罐的來源與技術研究:以阿提卡半島的Kontopigado遺址為例
蔡哲嫻、Konstantina Kaza-Papageorgiou、David E. Wilson、Peter M. Day
(收稿日期:2023年2月2日;通過刊登日期:2023年6月16日)

書評

異質「永續」敘事:讀《借土養命:從雲南到金三角,從毒品到永續農業,一個泰北華人社區的民族誌》
何浩慈
(收稿日期:2022年12月27日;通過刊登日期:2023年4月13日)

研究論文

舊社還是asang?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傳統地景的考古學研究
鄭玠甫
(收稿日期:2022年5月31日;通過刊登日期:2022年12月21日)

專號:當代時景(Contemporary Timescapes)

導言
呂欣怡
(收稿日期:2022年12月17日;通過刊登日期:2022年12月21日)

研究論文

同時共代的道路時間景觀
林文玲
(收稿日期:2022年1月17日;通過刊登日期:2022年7月18日)

研究論文

從時間面向重思離岸風電與沿岸漁業的衝突
呂欣怡
(收稿日期:2022年8月21日;通過刊登日期:2022年12月16日)

研究論文

超越詛咒與恩典:巴布亞紐幾內亞天然氣發展下的Hiri歷史記憶
吳明仁
(收稿日期:2022年7月12日;通過刊登日期:2022年12月8日)

研究紀要

太魯閣族人的織布:時間中的工藝與工藝中的時間
陳怡方
(收稿日期:2022年3月9日;通過刊登日期:2022年12月14日)

研究論文

行動中的鄉民:冷戰脈絡下應用人類學的外一章
褚縈瑩
(收稿日期:2021年12月24日;通過刊登日期:2022年6月10日)

研究論文

殉道、復活與文革時代:《啟示錄》與滇北阿卯苗族基督徒的末世論
黃淑莉
(收稿日期:2020年10月2日;通過刊登日期:2022年5月30日)

研究論文

釐清臺灣史前建築與聚落研究之進路
關華山
(收稿日期:2021年5月20日;通過刊登日期:2022年6月10日)

書評/回應

書評:Island Fantasia: Imagining Subjects on the Military Frontline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陳俊斌、呂欣怡、林瑋嬪
(收稿日期:2022年3月2日;通過刊登日期:2022年5月30日)

研究論文

工業隙縫裡的盆栽景觀:人與樹在失調環境中的符應與共生
呂欣怡
(收稿日期:2021年4月26日;通過刊登日期:2021年9月14日)

研究論文

「老鷹回來了」:從新竹科學城到有機共和國
莊雅仲
(收稿日期:2020年9月20日;通過刊登日期:2021年10月1日)

研究論文

成為最佳配角:臺灣日晒鹽的商品化、非人行動者與美食網絡
鄭肇祺
(收稿日期:2021年2月23日;通過刊登日期:2021年11月22日)

研究論文

Letting the Spirits Rest: Reconciling Indonesia’s Past through unseen Realms
Kar-yen Leong
(收稿日期:2019年1月25日;通過刊登日期:2021年8月30日)

書評

從親屬研究與多物種民族誌回應人類世中的跨物種親緣倡議
饒祐睿
(收稿日期:2021年4月8日;通過刊登日期:2021年8月30日)

特約書評:《主體、心靈、與自我的重構》

(收稿日期:2021年8月31日;通過刊登日期:2021年11月22日)

導言
黃應貴

《主體、心靈、與自我的重構》書評
蔡怡佳

評論《主體、心靈、與自我的重構》
林瑋嬪

書評回應——自我的「將成之際」:論防衛機轉的脆弱性與倫理關係的基礎
翁士恆

書評回應——難捨之身:原初倫理的閃現火光
彭榮邦

書評回應——論述作為倫理行動
李維倫

書評回應——「天命難違」回應文:榮格觀點與靈媒研究
呂玫鍰

書評回應——主編的回應
黃應貴

研究論文

透過來源分析討論西南太平洋史前Lapita社會網絡:由新喀里多尼亞的遺址群談起
邱斯嘉、蘇郁尹
(收稿日期:2020年12月5日;通過刊登日期:2021年4月3日)

研究論文

從植物扇形矽酸體分析談卑南遺址植物利用與稻作
康芸甯
(收稿日期:2021年3月2日;通過刊登日期:2021年6月11日)

研究論文

從南亞到法國:當代流亡藏人的跨國再遷徙
劉堉珊
(收稿日期:2020年12月13日;通過刊登日期:2021年5月5日)

書評

複數森林:越南的環境規範、治理與行動者網絡的研究
顏仕宇
(收稿日期:2020年9月22日;通過刊登日期:2021年4月3日)

研究論文

非地方的地方性?一個關於機場的當代人類學
張正衡
(收稿日期:2020年11月1日;通過刊登日期:2020年12月20日)

研究論文

生業資源的利用與小規模社會的發展:比較觀點下的海洋假說與宴飲消費
陳珮瑜
(收稿日期:2020年9月29日;通過刊登日期:2020年11月24日)

研究論文

從尋根到協同: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部落的原住民考古學研究
鄭玠甫
(收稿日期:2020年8月27日;通過刊登日期:2020年11月30日)

研究論文

鳳山縣舊城南門段城牆考古地層的廢棄形成過程
鍾國風
(收稿日期:2020年5月27日;通過刊登日期:2020年10月22日)

書評/回應

書評:《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
黃克先、林瑋嬪
(收稿日期:2020年10月30日;通過刊登日期:2020年11月12日)

 「《考古人類學刊》半世紀66風華」專號導言
謝世忠

由《考古人類學刊》看考古學在台灣的歷史留痕
陳瑪玲

認識、理解與建構─《考古人類學刊》的半世紀原住民研究
謝世忠

《考古人類學刊》中漢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顏學誠

台灣考古學與原住民研究
劉益昌

博物館、人類學與台灣原住民展示─歷史過程中文化再現場域的轉形變化
胡家瑜

大坌坑的生業模式探討─陶片矽酸體分析方法的嘗試
陳有貝

台灣史前考古學的漁撈研究
陳維鈞

Image and History: A Taiwanese Village Under the Japanese Rule
Chun-rong Yeh (葉春榮)

臺海東海岸麒麟遺址出土器物的初步研究
孫寶鋼

編輯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1-66期目錄索引
陳靜文

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專號」導言
余舜德、顏學誠

馨香禱祝:香氣的儀式力量
張 珣

食物、味覺與身體感:以中國侗人的社會生活為例
林淑蓉

市場、價值建構與普洱荼交易中的陳韻
余舜德

什麼是好荼?荼葉比賽的人類學研究
顏學誠

衛生、城市現代基礎設施與商品化過程中的身體經驗--上海里弄住宅的社會形構
郭奇正

消費、感官經驗、與歷史意識:中國傳統民居家具在台灣
余舜德

「性別」如何作為一套文化表徵:試論性別人類學的幾個發展方向
王梅霞

藥物治療與身體經驗: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建構
林淑蓉

建構與分類:「南鄒族」Kanakanavu的族屬論述
林曜同

新石器時代台灣南端的玉器—墾丁寮1931年發掘陪葬玉器之研究
連照美

初論島嶼東南亞東部島群原史時代的貿易與社會經濟變遷:三個個案的比較研究
張光仁

標本採集收藏與帝國發展:以台大大洋洲民族學標本為例
童元昭

Saqacengalj聚落模式與形貌:一個舊社的考古學研究
陳瑪玲

想像國家:一個民族誌的研究
楊淑媛

編者的話
謝繼昌

博覽會與臺灣原住民:殖民時期的展示政治與「他者」意象
胡家瑜

末次冰期以來台灣海岸平原區的海岸線變遷
陳文山、宋時驊、吳樂群、徐澔德、楊小青合著

臺灣廟宇的發展:從一個庄廟的神明信仰、企業化經營以及國家文化政策的影響談起
林瑋嬪

社區的界限:權利與文化的研究—台中東勢的個案分析
容邵武

圖書論文評介

語言、社會生活與田野工作:評介Maurice Bloch有關認知人類學的一些觀點
黃宣衛

編者的話
謝繼昌

先秦諸子與「陌生人」:一個社會秩序的研究
顏學誠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s of Six Western Plains Languages
Paul Li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佐久間財團蕃族蒐集品」的「再發現」及其意義
李子寧、 吳佰祿合著

雅美族傳統社會領袖的構成:船組、財富與親屬的作用
張慧端

美亞的文化關業:一些個人的回憶、假設與例證
喬健

台灣原住民影片:轉化中的文化刻寫技術
林文玲

年度索引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六十期至六十一期目錄(2003年)

 《慶祝宋文薰教授八秩華誕學術論文特刊》導言
謝繼昌

台灣石器時代陪葬玉器「鈴形玉珠」的研究
連照美

從巫覡及相關的宗教概念探討中國古代出土資料
宋光宇

從日本「舊石器時代石器捏造事件」看日本考古學
郭素秋

考古學中人與環境關係的研究:以 Site Catchment為例
陳玉美

田野工作之簡要報告

日月潭邵族的非祭儀性歌謠
李壬癸、 吳榮順合著

《慶祝陳奇祿教授八秩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特刊導言
謝繼昌

視覺性與人類學知識的條件
林文玲

Appropriating Alterity: Liang Juwu’s Writings on Miao Identity
Siu-Woo Cheung

遺傳變異在探討南島民族起源遷徙與演化上的應用
陳堯鋒

生物人類學在族群分類的角色-以邵族正名為例
陳叔倬

打坐、日常生活與宗教實踐:從慈溪的個案討論一個民族誌研究的取向
余舜德

花蓮縣芳寮遺址的調查與試掘
陳有貝

琉球列島與台灣史前關係研究
陳有貝

遺址內部空間分析-船帆石遺址
陳瑪玲

Engendering the ‘Miao’: Belonging and the Marginal
Nicholas Charles、 Theodore Tapp

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
張珣

修煉與身心互動:一個氣的身體人類學研究
顏學誠

漢人的異己想像與再現:明清時期滇黔類民族誌書寫的分析
王鵬惠

慈善與功德—以世界紅卍字會的「贛賑工作」為例
宋光宇

少年婚、文化、與傳統力量—一個花蓮太魯閣部落的例子
謝世忠

美洲印地安人之起源:遺傳人類學研究資料之回顧
陳堯峰

「Malayu」:台東縣嘉蘭村的合作勞動與洛神花生產
傅君

「農村」社會分化初探:以展東長青村為例
童元昭

阿美族與畬族親屬制度的比較:兼論並系繼嗣制度的特性
石磊

婦女生前與死後的地位:以養女與養媳等為例
張珣

人觀、空間實踐與治病儀式:以一個台灣西南農村為例
林瑋嬪

田野經驗、民族誌書寫,與人類學知識的建構—文本的比較分析
邱韻芳

實驗民族誌、多重詮釋、與當代台灣的族群研究
蘇裕玲

 “Sharing of Substance”、過程與反省民族誌思潮—論蘭嶼雅美人「親屬」研究的一些新趨勢
林曜同

人類學應是什麼?—當代台灣人類學的學院自評與民間反人類學論述
謝世忠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五十週年系慶學術研討會》特刊導言
謝世忠

考古學的理論與實踐—卑南研究二十年
連照美

試論臺灣考古學理論應用與系統性知識建立的問題
陳瑪玲

考古遺址形成過程研究—理論與應用
陳維鈞

廣東南、北地區的史前文化差異—兼論台灣史前史的相關問題
陳有貝

從陶片遺址分佈探討遺址聚落空間配置之可行性及限制—以臺南縣道爺遺址為例
朱正宜

從台大人類學系所藏凱達格蘭古文書談平埔研究
謝繼昌

器物、視覺溝通與社會記憶—賽夏族儀式器物的初步分析
胡家瑜

科學與宗教—關於人類學宗教研究古典理論的檢討和展望
宋光宇

大溪地華人的歷史敘事與「國家」認同
童元昭

鵝鑾鼻III-IV期文化相的聚落模式與系統
陳瑪玲

臺閩地區漢人民間信仰中「上身的」現象初探
余光弘 

台灣史前文化架構下的大陸要素
陳有貝

七世紀到十二世紀的台灣—台灣鐵器時代文化及相關問題
連照美

 “Miao Rebelloin” and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Identity
Cheung, Siu-woo

社會科學本土化的爭議-文化比較、社會邊界與社會實體
張維安、楊凱成合寫

『語言是文化的本質嗎?』-從認知人類學的發展談起
黃宣衛

資訊時代之文化變遷
尹建中

What Dating Results Imply: Redefining the Separation of OLP Phase III and Phade IV, and the Pot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LP Phade II and Phase III
Chen, Maa-ling

傳統、出演、與外資-日月潭德化社邵族豐年節慶的社會文化複象
謝世忠、蘇裕玲合著

田野工作之簡要報告

「赤山,萬金村」田野實習紀要
童元昭

『人類學與民族史專號』導言
謝世忠

試談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史資料及方法的問題
桑秀雲

人群漂流移動史料中的民族接觸與文化類緣關係:與那國島與臺灣
黃智慧

國族—國家的建構、範疇、與質變:中華民國陸軍第九十三師的雲南緬泰臺灣半世紀
謝世忠

An Anatomy of Feelings About Living in Old Age Instituions in Taiwan
Rita Jing-Ann Chou

原住民觀眾對科博館臺灣南島民族展示看法之研究
許功明

對於臺灣考古「學」研究之我見:一個人類學者的觀點
黃應貴

集體知識與文化重構:阿里山鄒人當代社會實踐之意義
王嵩山

人類學在臺灣發展的檢討與展望
崔伊蘭

臺灣卑南遺址出土玉器材料來源之初步研究
譚立平、連照美、余炳盛合著

台大考古人類學系與中國人類學的發展
李亦園

中國東北更新世古生態環境演變與動物群的演替
何傳坤、姜鵬

兩個「族裔共同體」界定傳統的再思考:北東南亞與西南中國的跨國境新議題
謝世忠

Aestheic Ethos
D. S. Blundell

參與觀察與參加觀察:以蘭嶼經驗為例略論參與觀察的階段與深度
余光弘

Tahitan Politics and Chinese Ethnis Revial
Yuan-Chao Tung

從Atogolan遺址到興昌遺址—論史前遺址命名之問題暨遺址調查簡報
連照美

反省式民族誌與社會學質化方法:二個研究傳統的文獻評述與討論
蔣斌

少數民族教育:紐西蘭毛利人教育改革個案探討
尹建中

從民族學研究到異文化展示—由台大人類系「原住民物質文化」特展談起
胡家瑜

本系新藏排灣族木雕標本
連照美

大南魯凱族的神靈觀念
謝繼昌

再思考Lineage Theory:一個土著論述的批評
葉春榮

阿里山鄒族社會與時序儀式
王嵩山

由儀式到節慶—阿美族豐年祭的變遷
張慧端

台灣婚姻暴力—一個文化過程模式的探討
周京安

台北盆地樹林地區宗教團體的發展
宋龍生

北美客家親屬稱謂—文化與語言間之結構分析
王人英

綜論日據時代的五本善書
宋光宇

卜辭中所見的芻牧地名
鍾柏生

由「勢」的認定看漢、晉、南北朝書法與文學理論的發展
莊申

台灣南端的史前海岸適應:經濟學與生態學的研究途徑
李匡悌

理論與方法論在考古研究上的作用
陳瑪玲

中國南端地區出土先秦青銅器的社會涵義
臧振華

人類歷史上的巫教的一個初步定義
張光直

從民間文化看文化中國
李亦園

福建惠東婦女文化叢初探
莊英章

親屬體系分類芻議
石磊

南詔、泰族與雲南故國:當代中泰國族主義的競爭過程
謝世忠

山東半島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生態環境及適應模式
何傳坤、徐淑彬

博物館藏品資料系統的建立:以哈佛大學皮保德博物館為例
胡家瑜

歷史的闡釋與歷史情境的再生:三個「歷史展示」案例的考察
呂理政

歷史的闡釋與歷史情境的再生:三個「歷史展示」案例的考察
尹建中

歷史的闡釋與歷史情境的再生:三個「歷史展示」案例的考察
黃樹民

從宏觀文化史論台灣開拓
尹建中

中國習慣法中所認可的婚姻型態
宋龍生

「老人茶」: 一個台灣農村的老人生活品質
謝繼昌

「雙重困境」或「老年平等化」—美國加州奧克蘭市華裔老年人研究
周京安

形式資源的操控與競爭:非漢族群政治運動的生成條件
謝世忠

觀光活動、文化傳統的塑模、與族群意識:烏來泰雅族Daiyan認同研究
謝世忠

人類學系民族學收藏之陶器
崔伊蘭

台灣漢人社會研究的反思
王崧興

傳統中國宇宙觀與現民族學研究:兼談人類學與漢學
黃樹民

中國古代親屬體系研究的回顧與檢討
石磊

中國人類學發展與中國民族分類問題
吳燕和

漢人宗族制度的研究—弗里曼宗族理論的批判
陳其南

惠東的長住娘家婚俗:解釋與再解釋
喬健

試論香港客家社團的本土化及其意義
謝劍

Dehanin與社會危機:東埔社布農人宗教變遷的再探討
黃應貴

中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
任先民

調解制度在中國社會的演進
陳中民

中國語言人類學與社會語言學之研究
嚴棉

中國古代青銅鏡的製造和它的透光效應
萬家保

晉人習鑿齒族屬芻議—兼論鑿齒與僚的關係
桑秀雲

中國族群政治現象研究策略試析:以傣泐為例的探討
謝世忠

布農族的傳統經濟及其變遷:東埔社與梅山的例子
黃應貴

阿里山鄒族會所初探
王嵩山

人體小宇宙漢人傳統宇宙觀中的一個概念及其實踐
呂理政

白沙墩拱天宮進香活動與組織
張珣

輔助我國邊疆民族流亡海外同胞推展文教工商事業之研究
芮逸夫

田埔阿美族婚喪與神話傳說
杜而未

北市圓山遺址第二地點試掘報告
黃士強

卑南遺址搶救考古發掘始末
連照美

試論台灣史前史上的三個重要問題
臧振華

斯里蘭卡儲水池分佈網考古抽樣計量研究
卜道

中國大陸人口政策對家庭結構影響:一項人類學的觀察
尹建中

中國家庭在現代化中的角色
謝繼昌

學生社區態度研究報告(一)
尹建中

母系嗣系群的變遷—以貓公阿美族為例
曾振名

阿美族的故事與傳說
杜而未

石與水
卜道

墾丁國家公園所見的先陶文化及其相關問題
李光周

台灣史前時代人獸形玉耳玦飾
宋文薰、連照美

台灣宗親組織之變遷
尹建中

南王卑南族的遷移及其回饋
曾振名

邵語的兩種方言
李壬癸

第四核能電廠附近「陸上之生態調查」計劃檢討:一個初步分析
謝繼昌

瑪納問題的解決
杜而未 

墾丁發掘所引起之問題
李光周

台東縣卑南遺址發掘報告(一)
宋文薰、連照美

殷文化的淵源及其演變
李濟、李光周

三皇五帝傳說
杜而未

成功阿美族的體質
余錦泉

卑南阿美族的體質
余錦泉

台南縣菜寮溪的人類化石
連照美

南王卑南族成年儀禮之分析研究
洪秀桂

卅年來中國大陸人口問題與人口政策:一項人口人類學的觀察
尹建中

殷代墓葬已有墓塚說
高去尋

戰紋鑑和它的鑲嵌及鑄造技術
萬家保

卑南族的織布和衣物
王瑞宜

凌空而飛的傳說
杜而未

研究都市人類學的若干問題
尹建中

塔拉烏馬拉親屬稱謂的形式分析
謝繼昌

賨人成漢李氏的族屬問題
芮逸夫

天問文體的源流—「發問」文學之探討
饒宗頤

南王卑南族女巫師
洪秀桂

從人類學的觀點討論蘭嶼雅美族的人口現象
曾振名

長濱阿美族的體質
余錦泉

台灣之古生態研究(六):台灣中部十八張,大邱園⋯⋯的孢粉分析
臧掁華、黃增泉

中國史前小米農業的開始,及中國史前史的回顧
李光周

殷代地上建築復原的第三例
石璋如

中國語文裏節奏與結構的觀念
趙元任

馬加音韻初步報告
李壬癸

中國考古學上的放射性碳素年代及意義
張光直

玦的研究
黃士強

香港李鄭屋村漢墓之發現與出土古物
羅香林

台灣西海岸中部地區的文化層序
宋文薰、連照美

埋葬儀式與社會規範—來義村葬儀分析
唐美君

埴原和郎:人類進化學入門(書評)
連照美

Robert T. Anderson:anthropology, a perspective on man
唐美君

巴宰族的親族結構
衛惠林

論神秘數字七十二
楊希枚

再看鵝鑾鼻—台灣南端的史前遺址
李光周

台南縣歸仁鄉八甲村遺址調查
黃士強

安陽殷墟頭骨箕形門齒的研究
臧振華

北部平埔族的木彫
王端宜

中央研究院所藏擺夷族衣飾標本
朱維蘋

排灣族的收穫祭
杜而未

卑南族呂家社葬儀分析
喬健

台灣排灣族來義村喪葬儀式之結構分析
唐美君

金門復國墩貝塚遺址
林朝棨

河南安陽殷墟頭骨腦容量的研究
林純玉

北美史前時代雷遺址出土骨骸的整理與分析
許澤民

排灣族的故事與神話
杜而未

中庸所謂教相當於西方的文化概念說
芮逸夫

日本神道宗教中的圖騰文化要素
衛惠林

拔仔阿美族體質調查簡報
余錦泉

台灣邵族之ABO血型
賈士蘅

巴則海族的語言
費羅禮

鄒族的戰祭
杜而未

語言學家淺井惠倫教授逝世
衛惠林

民間年俗版畫
包遵彭

知本卑南族及其宗教
山道明

馬遠丹社群布農族的生態環境及其人口與家族
謝劍

本系新藏的關島考古標本
連照美

日文書刊所載有關台灣土著論文目錄(一)

臺灣排灣群的古琉璃珠及其傳入年代的推測
陳奇祿

概說:臺灣第四紀的地史並討論其自然史和文化史的關係
林朝棨

來義村排灣族之離婚率與財產制度之關係(英文)
唐美君

屏東縣來義鄉來義村排灣族民族學田野調查之步驟及方針
唐美君

本系新藏蒙古戈壁出土的細石器
明末清初的臺灣—臺灣研究研討會第五次集會紀錄
清代中葉的臺灣—臺灣研究研討會第六次集會紀錄
清末的臺灣—臺灣研究研討會第七次集會紀錄
宋文薰

追憶陳紹馨教授
王人英、傅瑞德

杉原莊介 : 先土器時代(日本的考古學第一卷)
宋文薰

日本文化研究所報告 第一集
宋文薰

日本民族學會 : 日本民族學的回顧及展望
王崧興

凌純聲 : 樹皮布印文陶與造紙印刷術發明
杜而未

臺灣高山族的空間分佈
王人英

臺東縣大南村魯凱族民族學調查簡報
謝繼昌

圓山貝塚碳十四年代更正
臺灣研究在中國史學上的地位—臺大二十週年校慶文學院學術⋯⋯
方志學和臺灣研究—臺灣研究研討會第一次集會紀錄
臺灣的社會學和民族學田野調查工作—臺灣研究研討會第二次集會紀錄
臺灣的民間宗教信仰—臺灣研究研討會第三次集會紀錄
臺北南郊文獻及古蹟採訪—臺灣研究研討會第四次集會紀錄
張光直、宋文薰

中國大陸古文化研究會—中國大陸古文化研究
王崧興

卜辭中社之研究
凌純聲

魯君僭郊辨證
杜而未

殷虛骨柶形制之分類
呂承瑞

民族學田野工作之翻譯問題與口語文學之採集
唐美君

臺灣土著社會的部落組織與權威制度
衛惠林

臺灣土著的年齡組織及會所制度(英文)
陳奇祿

南王村卑南族的會所制度
宋龍生

大南魯凱族與來義排灣族的婚姻儀式
林宗源

南投草屯新豐里福老人家族形態和婚喪禮俗
洪秀桂

圓山文化的年代
宋文薰、張光直

戰國時代鋒刃器之研究(二)
陳瑞麗

港口阿美調查簡報
阮昌銳

臺東平原的卑南族調查簡報
宋龍生

太麻里溪流域排灣族田野調查簡報
吳燕和

本系所藏臺灣土著竹木器與天然器標本圖說(二)
陳奇祿

記營埔最近發現的幾件巴圖石器
柯思莊

南澳的泰雅人
王崧興、李亦園等

黑陶文化在中國上古史中所佔的地位
李濟

臺灣泰雅族太魯閣群的體質
余錦泉

戰國時代鋒刃器之研究(一)
陳瑞麗

太麻里區發現的史前遺物簡報
吳燕和

四川理番縣佳山寨史前拾遺
凌曼立

本系所藏臺灣土著竹木器與天然器標本圖說
陳奇祿

追憶董同龢、董作賓兩教授
金祥恆、鄭再發

關野雄編輯 : 世界考古大系,第五卷:東亞先史時代
張光直

考古人類學界消息
林宗源等

中國民族
李濟

臺灣秀姑巒阿美族之體質人類學的研究
余錦泉

臺灣布農族體型之變化與其生活環境及年齡之關係
蔡錫圭

卑南族的母系世族與世系制度
衛惠林

臺中縣番仔園貝塚之墓葬
宋文薰

考古人類學界消息
芮逸夫

遞變的中國家族結構(英文)
芮逸夫

關於中國人顱骨性別差異之研究
蔡錫圭

臺北縣八里鄉十三行及大坌坑兩史前遺址調查報告
楊君實

本系所藏甲骨文字
金祥恆、董作賓

臺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五)
陳奇祿

考古人類學界消息
宋文薰

臺灣土著諸族文身習俗之研究
何廷瑞

臺灣西南部之貝塚與其他史學意義
林朝棨

臺灣土著諸族屈肢葬調查初步報告
喬健

臺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四)
陳奇祿、唐美君

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會際會議開會辭
李濟

近年來中國民族學之研究
凌純聲

近年來甲骨學在東亞研究之成績
董作賓

臺灣人類學及其有關科學之研究與中美學術合作
陳奇祿

石璋如殷虛建築遺存
張光直

考古人類學界消息
陳奇祿

安陽殷代皇室墓地
高去尋

亞洲乾燥地帶的自然和文化
島田正郎

鄒語調查報告敘說
管東貴、董同龢

桃園縣合歡泰雅族體質人類學之研究
蔡禎祥

臺灣苗栗縣錦水村泰雅族之手掌理紋的研究
謝伯淵、陳以禮

排灣族經濟生活的探究
杜而未

臺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三)
陳奇祿、唐美君

排灣群泰武鄉佳平社的家族
王崧興

貓公阿美族的製陶、石煮和竹煮
陳奇祿

臺灣文獻叢刊
曹永和

文史薈刊(第一輯)
楊雲萍

考古人類學界消息
楊君實

中國古代親屬稱謂與奧麻哈型的相似
芮逸夫等

臺灣臺中縣東勢地區泰雅族之手掌理紋之研究
廖述演、張丙龍

臺灣大學本省客家籍同學調查報告
何廷瑞

臺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二)
陳奇祿、唐美君

考古人類學界消息
芮逸夫

中國上古史年代
董作賓

臺灣土著民族之弩及弩之分佈與起源
唐美君

臺灣屏東霧臺魯凱族之編籃
陳奇祿

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一)
陳奇祿、唐美君

布農族的粟作祭儀
何廷瑞

排灣族的歲時祭儀
杜而未

南亮三郎主編:人口大事典
陳紹馨

考古人類學界消息
何廷瑞等

殷商時代的陶器與銅器
李濟

安陽遺址出土之狩獵卜辭、動物遺骸與裝飾文樣
李濟

北部布農族的二部組織
衛惠林

日月潭的邵族社會(二)
陳奇祿

邵族的經濟生活
李亦園

日月潭邵族的宗教
唐美君

邵族的體質
余錦泉

臺灣史前遺址出土的陶支腳
宋文薰

圓山出土的一顆人齒
張光直

蘭嶼雅美族之製陶方法
宋文薰

李濟:小屯陶器上輯
張光直

張秉權:殷墟文字丙編上輯
屈萬里

考古人類學界消息
唐美君等

殷虛陶器研究報告序
李濟

日月潭的邵族社會(一)
陳奇祿

鐵砧山史前遺址試掘報告
宋文薰、石璋如

向林石棺出土之兩件罕見石器
何廷瑞

花蓮南勢阿美族的命名儀禮與名譜
張光直

R.Rahmann:Funfzig Jahre “Anthropos”
杜而未

J.Henninger:P.Wilhelm S. S.V.D.,Eine Biographische Skizze
杜而未

H.J. Wiens: China’s march toward the tropics
芮逸夫
T.Kano & K.Segawa: An illustrated ethnography of Formosan…
衛惠林

C.J.Glacken:The Great Loochoo: A study of Okinawan Village..
李亦園

譚旦冏:中華民間工藝圖說
陳奇祿

中國台灣與東南亞的巴圖石匕兵器及其在太平洋與美洲之分佈
凌純聲

邵語記略
陳奇祿等

本系所藏台灣高山族之弩
唐美君

泰雅族的日常生活
陳奇祿

Max Loehr:Chinese bronge age weapons:the Werner Jannings’…
倚松

W.S. & E.S. woytinsky : World commerce & governments, ….
陳紹馨

B. ter Haar: Adat Law in Indonesia;A.P. Elkin:social anth…
衛惠林

F.M.Keesing:Social Anthropology in Indonesia: A.P.Elkin:…
李亦園

新港社祭祖歌曲
宋文薰

台灣的人口變遷
陳紹馨

日月潭邵族民族學調查初步報告
陳奇祿

本系舊藏圓山石器(三)
宋文薰

本系所藏阿美族盾牌之又一例
唐美君

屏東縣來義鄉排灣族之文身與獵頭
何廷瑞

日月潭邵族的出生和育兒法
李卉

Ralph Linton: the tree of culture
芮逸夫

Joseph 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李濟

A.R. Radcliffe-Brown & D. Forde:African systems of kinship..
衛惠林

Felix Speizer: Versuch einer Siedlungsgeschichte der sudsee
杜而未

有關台灣土著民族文獻目錄
何廷瑞

台灣的人口增加與社會變遷
陳紹馨

屏東縣來義鄉來義村民族學調查簡報
衛惠林

苗栗縣泰安鄉錦水村泰雅族調查簡報
芮逸夫

本系舊藏圓山石器(二)
宋文薰

台灣高山族的槍與矛
唐美君

記本系所藏台灣土著族口琴標本
李卉

G.W. Barclay: Colonial development & population in Taiwan ..
陳紹馨

W.S. & E.S. Woytinsky: World population & production …
陳紹馨

E.E. Evans-Pritchard et al: Social Anthropology
陳奇祿

周憲文:台灣之先住民、台灣之原始經濟
李亦園

台灣高山族的編器
陳奇祿

蘭嶼雅美族人類學資料
任先民 等

苗栗縣南莊鄉東河村賽夏族語言學調查簡報
趙榮琅

本系舊藏圓山石器(一)
宋文薰

有關泰雅族獵頭儀禮標本
何廷瑞

本系所藏平埔族衣飾標本
李亦園

民族學研究《台灣研究特集》第18卷第1-2號
衛惠林

Primitive Heritage(ed. by M. Mead & Nicolas Calas)
芮逸夫

Sidney Kaplan: early pottery from the Liang Chu Site, …
張光直

任映滄:中國遠古史述要
陳棖

台灣考古學圖書論文目錄
宋文薰

川南永寧河源苗族親屬稱謂制探源
芮逸夫

台東縣卑南鄉南王村民族學調查簡報
陳奇祿 等

台中縣水尾溪畔史前遺址試掘報告
張光直 等

台大四十一學年度新生體質
張光直

記本系所藏平埔各族器用標本
李亦園

Studies in Chinese Thought(ed. by Arthur F. Wright)
倚松

新嘗之研究(新嘗研究會編)
陳荊和

天工開物之研究(藪內清編)
陳奇祿

雲南卡瓦族與台灣高山族的獵頭祭
凌純聲

台灣紅毛港等十一遺址初步調查簡報
任先民 等

屏東霧台村民族學調查簡報
陳奇祿

本系所藏泰雅族獵頭衣飾標本
何廷瑞

本系所藏台灣泰雅族貝珠標本
張光直

Bulletin de la Societe des Etudes Indochinoises
衛惠林

Arthur F. Raper:Rural Taiwan–problem and promise
芮逸夫

加茂遺蹟(三田史學會編)
陳荊和

水野清一、桶口隆康、岡崎敬:對馬
宋文薰

台灣考古學圖書論文目錄
宋文薰

發刊詞
李濟

台灣東部阿美族的年齡階級制度初步研究
衛惠林

本系花蓮南勢阿美初步調查簡報
凌純聲

台灣大馬璘遺址發掘簡報
石璋如

本系標本搜藏簡史
芮逸夫

台灣大學所藏甲骨文字
董作賓

本系所藏台灣土著族弓箭標本圖說
唐美君

Asia & North America Transpacific contacts
李濟

鹿野忠雄: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
金關丈夫:以台灣居民為中心的遠東諸民族的人類學研究
國分直一:東亞古代的達巴文化
登呂(日本考古學協會編)
台灣考古學圖書論文目錄
宋文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