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術演講

講題金融化下的情感欲望主體和家的社群性(domestic sociality):以魯凱人的情感社交為例
講者鄭瑋寧助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時間2019年01月03日(四) 16:00
地點臺大水源校區行政大樓302教室
簡介

在關係論視角下,筆者主張「人做為情感主體在歷史上如何出現?」是探究魯凱人親屬關係本體論的關鍵課題,並提供理論化家與親屬為參照點之多重社群性的基礎。 本次演講以 Taromak 聚落的四類情感社交(慶生、婚宴、清明掃墓和家族聚餐)為例,分析處於不同生命歷程的魯凱人如何藉由以貨幣為禮物交換、盡興宴飲的同歡、自我美學化、模糊(性別與婚姻)界線的情欲流動,以及數位裝置的無意指符號等方式,展現為或被形塑為情感欲望主體。在社交過程中呈現不同主體面貌的人們,以不同類別的交換與相應於情感強度的行動形式,創造出不同的時間與空間秩序,在朋友和親屬間構作出複數的情感關係性,進而多重化家的社群性。本研究一方面以情感欲望主體的出現來歷史化親屬關係的本體論,質疑當前親屬研究(如 Sahlins、Carsten)過度強調親屬做為普遍人性之核心以及跨歷史的、自成一格的親屬邏輯;另一方面,藉由提出金融化下的分裂主體和情感社群性,筆者希望為目前有關人類主體與社群性的理論思辨(如 Maffesoli、Moore、Long and Moore、黃應貴),帶入不同的思考視角。

關於講者:

鄭瑋寧,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主攻工作、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以及人觀性別與親屬等課題。 最近踏上本體論轉向,思索情感、存在和欲望的意義。 (摘自芭樂人類學)

 

本演講開放所有師生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