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人|洪郁媗

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

  愛德華泰勒為英國人類學家,以其對「文化」的定義而廣為人知。為社會進化論的代表和現代人類學的奠基者。

生平介紹

  愛德華・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於 1832 年生於坎伯韋爾(Camberwell)的富裕貴格教家庭,他的父親為煉銅廠廠主。因雙親早逝的緣故,使泰勒在十六歲時便結束在托特納姆(Tottenham)的格魯夫之家學校(Grove House School)的學業,轉向管理家業。當時就讀大學的資格受《大學考試法案》(The Universities Tests Act)所限制,進入大學的條件是須為英國國教徒和宣誓對君主的宗誠,因此泰勒受制於宗教因素,無法進入如牛津、劍橋等大學就讀,並無取得大學學位。在二十三歲時染上的肺結核改變了泰勒的一生,他離開英國,前往氣候溫暖的美洲休養,他先在密西西比河待了幾個月,後來在古巴的哈瓦納結識了民族學學者、考古學家 Henry Christy,他們結伴前往墨西哥,這次的相遇喚起了泰勒對人類學和探究史前史的興趣。

  在 1861 年出版的首作 Anahuac: Or Mexico and the Mexicans, Ancient and Modern 為泰勒於 1856 年在墨西哥所見所思的遊記集成。泰勒於 1865 年出版的第二本著作 Researches into the Early History of Manki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被認為是將他推向民族學前沿的傑作(Haddon  1917)。該書上市的時間恰逢十九世紀「進化」或「退化」的爭論,退化論以都柏林大主教 Richard Whately 為首,他在 1857 年「人類的起源」演講中提出的觀點是如果人們被留在最低限度的野蠻狀態當中,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無法提升到更高的狀態(Tylor  1865)。泰勒在書中反駁了 Whately 的觀點,認為造成不同人群間文明、精神狀態有別的原因是發展程度差異,而非起源的差異。泰勒肯定了人類享有精神的同一性,基於這個預設上才有可能從重建過往的歷史(Stocking  1963)。泰勒的思想在1871年發表的《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有較為完整的闡述,除了以「文化」的定義廣為人知之外,書中將文化分為「原始-野蠻-文明」三個階段和提出遺存(survival)的概念、並採用比較法來歸類、比較文化所處的位置。

  出版《原始文化》的同一年,泰勒獲選皇家學會的會員。在 1881 年泰勒出版了第一本人類學的教科書 Anthrop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man and civilization ,在章節劃分上以人類的語言、科學、社會⋯⋯等面向切入,探問了文化的傳播和採借、獨立發明的佔比,並強調了人類的發展朝向的「進步」方向。1883 年,泰勒被委任為牛津大學博物館的管理員,並於 1884 年到 1895 年間成擔任牛津首任的人類學副教授(Reader),1896 年晉升為教授。1888 年發表在《皇家人類學機構》(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期刊上的短文〈論研究制度的方法:對婚姻和繼承法的應用〉(On a Method of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s)是首次將統計學方法用於分析文化現象間的相互關係。在維多利亞時期,泰勒在人類學界享有顯著的學術地位 。1907 年,英國二十世紀初著名的學者像是弗雷澤(J. G. Frazer)、里弗斯 (W. H. R. Rivers)、馬雷特(R. R. Marett)⋯⋯等學者合著了一本論文集以紀念泰勒的七十五歲大壽,泰勒於 1912 年受封為爵士,並在 1917 年與世長辭。

作品重點

  《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一書可視為泰勒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內容討論的範圍廣泛,包含了宗教、神話、泛靈論⋯⋯等面向。在第一章的開頭便開宗明義地給出了文化的定義:「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複合體。」並認為存在著四海皆準的通則來研究人類社會中的文化現象。相異文化可視為處在發展或演化的不同階段(泰勒  2005)。泰勒認為人類文化可採用同自然史一般的方法研究,藉著提取出文化中的特徵加以比較,他將人類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蒙昧(savage)、野蠻(barbaric)、文明(civilized),那些表現出相似文化現象的人群共處於同一階段。英國人是文明的民族,澳洲土著則是蒙昧的,值得注意的是,不論位在哪個階段,文明抑或蒙昧,泰勒認為人類的文化皆在同一條演化的光譜上。

  將文化發展視為同一進程的三個階段有利於重建人類的文化演進史,意味著能藉著研究當代的「野蠻人」,進而推估白人早期的發展(Larsen  2013)。泰勒以文化階段作為歷史重建的依歸的想法深受十九世紀的均變論(Uniformitarianism)影響(Moore   1997)。

  查爾斯・賴爾(Charles Lyell)在《地質學原理》(Principles of Geology)說明是相同的力量造成今日地貌的與形塑過去的地球,因此能觀察現今的地態樣貌來重建、推知過去的地質歷史。泰勒認為,因人類的性格和生活環境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所以社會沿著類似的軌跡發展,就宏觀的角度而言,基於同一性的預設,重建人類文化演進史是可能的。

  泰勒所定義的遺存(survival)不同於保留了部分功能和意義的習俗,而是失去原先的效用或意義卻仍繼續在日常中被施行的行為,透過分析遺存,便能重構文化的演進過程。後來泰勒將遺存的概念類推到物質的層面,他以燕尾服為例,最早是為了騎馬方便所以在長衣的後擺開叉,但當沒有騎馬的需求後,這個設計仍沿用至今。遺存和泰勒帶有均變論的思想為支撐文化演化論(sociocultural evolution)的重要概念,兩者的前提皆假定了不同的群體依照著固定的演化軌跡在前進,分類和比較文化特徵的目的是為了劃定他們所處的階段。

  除了文化演化論之外,萬物有靈論,或稱為泛靈論(animism)為《原始文化》另一常被討論的面向。在維多利亞時代,非基督教的信仰被視為迷信或是邪教。對泰勒來說,萬物有靈論既構成了蒙昧人的哲學基礎,同樣也構成了文明民族的哲學基礎。蒙昧社會的人為了瞭解夢、得知什麼引起疾病、睡眠、失神,選擇相信生物的靈魂能在肉體或物質消亡後繼續存在,這和基督教信仰在本質並無太大差異,在本質上,基督教和其他信仰是相同的。同時,泰勒將宗教的定義為神靈信仰的有無,而當基督教將其他信仰斥為異教時,其實自身也保有些許「原始哲學」的特質(Tylor  1871)。從泰勒處理宗教和框架,看得見孔德(Auguste Comte)「魔術-宗教-科學」的痕跡(Larsen   2013),日後從弗雷澤的《金枝》(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所觸及的宗教觀可查知泰勒對他的影響。

影響與評價

  縱使泰勒屬於「扶手椅上的人類學家」,著作仰賴的是大量的二手資料梳理和前人對特定部族的記述,並未採用如現代人類學最為標誌性的「田野觀察」作為方法,他仍被視為英國人類學,甚至是人類學之父。與泰勒同時代的宗教學學者 Max Müller 更將人類學稱為「泰勒先生的科學」(Mr. Tylor’s science),由此可見當時他的影響和聲望。泰勒藉著給予文化一套詳細的定義和演進的軌跡,進而形塑了人類學作為一門學科最初的想像,也提供最廣為人知的文化定義。

  泰勒的思想展現了從原始到現代的趨勢是由野蠻走向文明的進化觀。他所採用的比較和分類法,使文化變成可透過物質辨別差異的概念,使得這些與原先脈絡分離的器物特徵能在任意背景下比較並進行排序。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現代人類學的文化意涵,泰勒的文化參雜著更多人文主義者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對「文化」的想法(Stocking  1963),也就是說,泰勒的「文化」並非完全屬於現代人類學範疇底下對文化的定義。

  Kroeber 和 Kluckhohn 認為泰勒始終在「文化」和「文明」的兩極搖擺不定,他們認為,最終選擇採用前者的原因也許是「文化」一詞在某個程度上並沒有發展的重負(Kroeber&Kluckhohn  1952)。《原始文化》對文化的定義缺乏了現代人類學強調的相對性和多元性,其定義中列舉的要素如知識、藝術、法律⋯⋯等偏向的是十九世紀末,人文主義者所想像的文明特質。

  Stocking 指出泰勒選用「文化」一字和 1860 年代的風潮有關。在 1867 到 1868 年間,阿諾德在康希爾(Cornhill)雜誌上發表一系列名為《文化與無政府狀態》的文章,與泰勒一樣,他也透過列舉性質的方式說明文化,並將之視為有意識的進步。泰勒吸納了阿諾德作為人文主義者對「文化」所抱持的觀點,著重將文化至極發展後擁有的特質如「甜美和光明」、「內在思想和精神」(Arnold  1869)放入文化演化論的框架,構成其自身對文化的理解的一部分。與阿諾德出於人文主義者視角、縮限於維多利亞時期知識份子的文化定義不同,泰勒基於心智同一性的預設,認為人人皆有文化,只是程度不一。為了呈現進化的歷程,使得泰勒將重點放在語言、神話、宗教和物質文化,遺存(survival)的概念更是支撐其推演的關鍵(Stocking  1995),讓泰勒能堅持有一條有跡可循的進化軸線。

泰勒的觀點在現代人類學、文化相對者主義者眼中,無疑是充斥著種族偏見和歐洲中心主義的。古典演化論在論述人類文化及起源所用的比較排列法和單一進程的演化方向,以及對「文化」一詞所做的解釋早已被視為陳舊、不合時宜的觀點而飽受批評,當代人類學所思慮的是複數形式的文化,而非泰勒所勾勒的單一,不同人群只是處在同一軸線不同階段的文化。

參考書目

Arnold, Matthew 

  1869 Culture and Anarchy: An Essay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Criticism. London: Smith, Elder. &. Co, 1869. Print.

Haddon, A. C.

  1917 Sir E.B. Tylor, F.R.S. Nature 98(2463).

Kroeber, A. L., & Kluckhohn, C.

  1952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Papers. Peabody Museum of Archaeology & Ethnology 47(1):viii-223.

Larsen, Timothy

  2013 E.B. Tylor, Religion and Anthropology. 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46(3) :467–85. 

Moore, J. D.

  1997 Visions of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ical theories and theorists. Walnut Creek, Calif: Alta Mira Press. 

Longan, P. M. 

  2009 Victorian Fetishism: Intellectuals and Primitive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tocking, G. W.

  1963 Matthew Arnold, E. B. Tylor, and the Uses of Inventio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65(4):783–799. 

  1995 After Tylor: British Social Anthropology 1888-1951. London: Athlone.

Tylor, B. Edward

  2005[1871]《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連樹聲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Wikipedia contributors

Edward Burnett Tylor,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ward_Burnett_Tylor, accessed January 16, 2022.

Encyclopedia contributors

Edward Burnett Tylor, In Encyclo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www.encyclopedia.com/people/social-sciences-and-law/anthropology-biographies/sir-edward-burnett-tylor, accessed January 16, 2022.

 

延伸閱讀

Stocking, G. W.

  1965 Cultural Darwinism and Philosophical Idealism in E. B. Tylor: A Special Plea for. Historicism in the History of Anthropology.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21 (2): 130-47.

  1983 The Ethnographer’s Magic: From Tylor to Malinowski’, in G. W. Stocking (ed.), Observers Observed: Essays on Ethnographic Fieldwork, 70–120,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7 Victorian anthropology. New York: Free Press.

Tylor, B. Edward

  1871 Primitive Culture. London: John Murray.

  1881 Anthrop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man and civilization: Macmillan and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