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特展

  

展期|𝟐𝟎𝟐𝟒.𝟏𝟏.𝟎𝟖–𝟐𝟎𝟐𝟓.𝟎𝟐.𝟐𝟕
󠀠󠀠󠀠󠀠󠀠󠀠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二樓特展室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臺大校史館西側
󠀠
展覽介紹
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 #土俗人種學講座 成立,1934年標本陳列室落成,戰後講座幾經改制最終成為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標本陳列室亦在2010年轉型為臺大人類學博物館。日治期間為重要奠基時期,當時累積採集眾多考古與民族學田野資料及標本,現皆轉為重要核心館藏。
󠀠
2024適逢陳列室建立90周年,回首往昔,滄海桑田,故博物館特別辦理90周年紀念特展,介紹土俗時期經典人事物,期望藉由重溫前輩師長致志投身學術精神,展望未來。
󠀠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10:00–16:00
󠀠  󠀠󠀠 󠀠  󠀠週六9:00–17:00
󠀠 󠀠             󠀠※週二、日及國定假日休館※
󠀠
電話|(02)3366-4996
󠀠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
特展活動
✦特展茶會暨系友活動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中央展廳
時間:𝟐𝟎𝟐𝟒/𝟏𝟏/𝟐𝟐(週五)𝟏𝟎:𝟑𝟎–𝟏𝟐:𝟏𝟎
󠀠
✦系列演講(一)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中央展廳
時間:𝟐𝟎𝟐𝟒/𝟏𝟐/𝟏𝟑(週五)𝟏𝟒:𝟎𝟎–𝟏𝟓:𝟑𝟎
講者:陳偉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
✦系列演講(二)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二樓特展室
時間:𝟐𝟎𝟐𝟓/𝟏/𝟏𝟕(週五)𝟏𝟒:𝟎𝟎–𝟏𝟓:𝟑𝟎
講者:貓咪子(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員)

歷年特展

  胡家瑜教授是臺灣重要的人類學家;畢業自臺大人類學系,也任教於人類學系直到退休。胡教授的學術研究主要環繞著臺灣原住民族、物質文化,以及殖民主義等相關議題進行,並且將她從研究中所理解的正義與價值實踐於博物館和田野工作之中。從人類學博物館藏品資料庫建置與公開、探索臺灣的殖民歷史、協助原住民部落的文化復振、甚至海外博物館臺灣民族學藏品的踏查與尋回,胡教授總是走在前面,和眾人合作完成這些開創性的任務。

  我們很幸運擁有胡家瑜教授。讓我們循著她輕快的節奏與腳步,一同探索她步履前進的方向。

📅2019/11/22~2020/01/20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特展室

🔹🔸🔹🔸🔹🔸🔹🔸

🎥
系列活動1️⃣紀錄片放映

🎦2019/12/06(五) 15:00
《收藏的平埔記憶:再現噶瑪蘭與凱達格蘭聲影》

🎦2019/12/13(五)15:00
《巴斯達隘:1936年的賽夏祭典》

🎦2019/12/20(五)15:00
《Muakai的跨世紀婚禮》

🎦2020/01/10(五) 15:00
《cenvulj ta vuvu∕祖靈的召喚》

*免費入場,歡迎於放映前十分鐘至人類學博物館特展室門口集合

🎤
系列活動2️⃣專家導覽

2019/12/13(五)14:00 張正衡(臺大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免費參加,歡迎於導覽前十分鐘至人類學博物館特展室門口集合

📚
系列活動3️⃣館外小書展
📙2019/11/01~2019/11/30 @唐山書店
📙2019/12/01~2019/12/31 @南天書局

🔸🔹🔸🔹🔸🔹🔸🔹 

主辦|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協辦|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唐山書店、南天書局
特別感謝|所有提供照片、影片、文物以及各種幫助的朋友們

胡家瑜老師紀念專頁

 

「穿梭於時光洪流,解答過去人群的生活樣貌」

  臺大人類學系人類學博物館以別開一面的3D網路形式呈現2018考古學特展,讓大家「跨越空間,在家也能逛展!」

展覽連結|https://test809.webnode.tw/

時間|2018年7月16日開展

主辦|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人類學博物館

「織出祖先的紋路(tinon noka tatini’ ka hinobaang)─尋回賽夏百年服飾風華」,是臺大人類學博物館今年度推出的部落合作特展,邀請賽夏族瓦祿部落和東河社區發展協會聯合主辦。為了實現「讓家人能在2016年巴斯達隘十年大祭時,穿著親手織出的美麗傳統族服」的心願,10位部落織女們,用了三年的時間,調查與分析部落家傳和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典藏的10件百年歷史賽夏織品服飾,重新學習傳統織藝,並織出祖先的紋路,讓述說家族歷史的美麗織紋在部落繼續傳承。展覽將透過賽夏織品古物與重製品交錯對照展示、不同時代巴斯達隘祭典影片輪流放映、以及織女學習織作的側拍影片,讓更多人了解賽夏織藝、服飾文化與巴斯達隘祭典的特色;並且讓大眾更深刻地感受到當代族人和織女們,對於復振傳統文化的堅持與毅力。

此次展覽,博物館也同時邀請了專業文物修護師,針對一件部落家傳因年代久遠而破損的珍貴雷女紋織花長衣,進行加固性修護。希望利用博物館維護保存專業,讓織品古物能延續生命在部落繼續保存;同時,也期待擴展博物館和部落合作的不同可能管道。 

■展覽資訊

時間2017/09/222017/11/2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特展室

主辦|苗栗縣賽夏族瓦祿部落發展協會、苗栗縣南庄鄉東河社區發展協會、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公共演講與座談(一)   

時間2017/9/22 () 15:00~17:00

 講題「傳統知識的傳承」- 織者分享(風順恩老師、林淑莉老師))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216

■公共演講與座談(二)

  時間2017/11/3 () 15:00~17:00

  講題巴斯達隘祭典與賽夏文化潘秋榮博士)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216

在都蘭這塊土地上,不同世代的人們,用自己的方式,述說自己對土地、家園、點點滴滴的故事……

來自都蘭 山、海和土地的聲音

  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年度特展「Kamaro’an i ‘Atolan」,意思是「在都蘭的居所」。kamaro’an直譯是 「在都蘭的居所」,也是在都蘭的家的意思,這裡也嵌入了一個文化的語彙,maro’是坐下來的意思,阿美族以前的家屋是架高的竹編或藤編地板,進房子就坐在架高的地板上,所以阿美族語言裡kamaro’an,坐下來的地方,也是住的地方的意思。我們企圖在這個主題之上乘載蘊含了都蘭的個人、家園和土地的敘事。

  在展品徵集方式上,不同於由策展人主導,人類學博物館此次以邀請部落參與成員提出代表性物件或照片,來講述他/她對於都蘭部落土地與家園的故事,希望透過自我故事的陳述將參展者年齡與世代的社會意義,共同重現集體記憶或希望強調的個人生命故事的交集。可拆卸式的展櫃與展版設計也利後續移展與未來可以繼續不斷地延伸運用在不同展場之中。

  展示空間概念則與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合作,運用尼伯特颱風過後都蘭山下多數尚待清理的外來樹種銀合歡和其他雜木,搭配中原大學和撒烏瓦知部落附近的林木經過特殊處理後,以阿美族家屋的空間示意呈現與呼應了「在都蘭的居所」這個概念,而展架之間隱然存在的文化次序是來自年齡組織的架構,關於物件和人與人關係的對照意義,而這樣的位置也呼應了他們生活的年代,做過的事,面對的問題與挑戰,以及自我生命位置的選擇,也跟他們的時代與性別脫離不了關係。

  在為期一個半月的展期中,臺大植物標本館也將自10月2日起同步推出「Kamaro’an i ‘Atolan 從自然到餐桌—阿美族都蘭部落的野菜智慧」特展;11月12日還有兩場精彩的紀錄片試映活動及演唱會,包括由蔡政良執導的「高砂的翅膀」紀錄片試映暨座談會、 Icuwa ko lalan: Sufin Paylang演唱會。

主辦|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都蘭部落

協辦|台東縣阿度蘭阿美斯文化協進會、台東縣東河鄉都蘭社區發展協會、希巨蘇飛工作室、薪傳舞團、撒烏瓦知部落、國立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

■展覽一:Kamaro’an i ‘Atolan -在都蘭的居所

時間|2016年10月1日-11月15日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特展室

■展覽二:Kamaro’an i ‘Atolan 從自然到餐桌—阿美族都蘭部落的野菜智慧

時間|2016年10月2日-11月15日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

■活動資訊

10月 芭樂人類學展場講座
11/12 12:30~14:30 蔡政良導演「高砂的翅膀」紀錄片試映會暨座談會
11/12 17:00~18:00 Icuwa ko lalan: Sufin Paylang 演唱會

  在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各種精彩的藝術及工藝創新都與我們獨特的大腦構造息息相關,人類大腦的構造將我們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在演化的道路上帶往另一個方向。不同於研究大腦本身來認識大腦,考古學家則透過各式各樣的物品來認識人類大腦的特殊性。人類的祖先為解決生活的需求,開始製作各式物品、創造各式象徵符號及語言來與其他人溝通,這些能力讓我們與其他動物不同。

  本次展覽將以台灣遺址出土的物品作為媒介,協助我們認識台灣先民們豐富的創造力、精緻的美感、複雜的溝通能力及與另一個世界對話的想像,這些物品是台灣這塊土地上存在的先人們智慧的展現,更是當代我們所擁有的無價珍寶。

展覽資訊

時間|2016年6月24日-8月15日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特展室

主辦|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協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活動資訊

活動|阿奇出任務——呼叫遺址快出來

時間|2016年8月6日(六)、8月7日(日) 上10:00-11:4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長期以來,賽德克族被視為泰雅族的分支。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在2008年4月23日成功正名。賽德克族的核心概念「Gaya」指的是家中老人對後輩所留下的指導與誡命。對賽德克人來說,一個真正的人,便是一個遵守 Gaya並善盡家庭責任的人。而唯有真正的人,死後才能進入彩虹橋的另一端─祖先的家鄉。

  這次展覽有許多部落族人提供的文物,強調部落策展的自主性,也更能呈現當代情境,希望觀眾對部落有更動態的理解

■展覽資訊

時間|2015年10月16日-11月30日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特展室

主辦|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協辦|賽德克族民族議會、財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族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賽德克族傳統文化藝術團

贊助|文化部

■主題演講

10月16日(五)15:30〈走過彩虹橋〉瓦歷斯貝林

10月23日(五)14:00〈賽德克族部落的文化復振〉伊婉貝林

  生猛鮮蚵、香烤鹿肉、涼拌海帶、清蒸檸檬魚,這些令人垂涎三尺的菜色不只會出現在現代人的餐桌上,遠在三千多年前的圓山文化人就有可能會料理這樣的美食了。

  史前的人類到底吃些什麼?他們怎麼取得食材、料理,然後飽餐一頓呢?本特展以美食饗宴為題、以圓山文化為例、以現代居家場景展示,帶領大家穿越時空,跟隨圓山文化人狩獵、採集食材,下廚烹煮,端出美味料理!

  讓我們循著考古學家的推理脈絡,看看他們如何透過不起眼的史前垃圾、考古遺留,神通廣大地抽絲剝繭,解開謎團,找出關於史前人類生活的蛛絲馬跡。

展覽資訊

時間|2015年6月26日-8月10日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特展室

主辦|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活動資訊 

活動|考古體驗工作坊-考古學家掘阿掘!

地點|臺大人類學系博物館2F教室

時間|2015年7月18日(六) 10:00~12:00、7月18日(六) 14:00~16:00

  「我們‧噶瑪蘭Aida‧Kavalan」特展結合花蓮新社噶瑪蘭部落的文字、影像與物質文化,與臺大人類學博物館收藏數十年到百餘年不等的噶瑪蘭族生活文物,如鼻笛、刺繡背袋、精緻木板雕、刺繡帽子、披肩布、古地契、地織機具等,呈現「歷史與當代」、「他者與我者」之間的激盪與對話。

  這次特展,噶瑪蘭族人與人類學博物館共同合作,將展廳營造出噶瑪蘭族流轉於蘭陽平原與花蓮新社的歷史記憶與生活風貌。開幕當天邀請部落祭師祈福,並有部落族人現場展演地織機織布,同時也讓觀眾直接體驗噶瑪蘭香蕉絲工藝的手作樂趣。

展覽資訊

時間|2014年10月24日-12月8日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特展室

主辦|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

贊助|文化部

■講座資訊

10月24日 14:30-16:30 學習祖先木雕技法與精神
講者:陳進明(Ikong angaw)
與談人:陳理事長忠祥

10月25日 10:00-12:00 從傳統智慧到文創商品
講者:偕淑月、連佩君(Umay siki)

11月7日 14:00-16:00 博物館與部落共構下的新關係
講者:潘朝成(Bauki angaw)

  原先生活於此片土地的平埔族於漢人大量移入後漸漸消失,但在其之前,早已有人群於北部河口、平原地區發展出了豐富的文化特色。然而,直到文字進入的十七世紀以後,我們才得以由文獻紀錄中窺知這片土地的過去。

  現在的考古學工作,不僅是針對遺址本身進行述說,更致力於消弭所謂「史前」以及「歷史」時代之間的斷點,藉由文物延伸土地的歷史深度,並帶領群眾搭建歷史記憶的橋樑。

  本次特展聚焦於臺大校園的考古埋藏,展出台灣大學典藏的平埔族史前文物,其中更包含了位於台灣大學水源校區的遺址發掘成果。除了讓民眾發現「原來考古遺址就在身邊」,也期待藉由此展,增加大眾對於這片承載了人群遷徙記憶的土地的關心。

展覽資訊

時間|2014年8月25日-10月15日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特展室

主辦|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講座資訊

講題|北部平埔族史前文物─臺大校園的考古埋藏

時間|10月15日 15:00-17:00

講者|陳有貝

  「再現台灣原住民的傳統智慧─看見‧牡丹masalu」特展,展期自2013年11月8日至12月9日,由屏東縣牡丹鄉新保將部落文化促進會、牡丹社區發展協會與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合作。展品以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藏品、田野影像與新保將部落文物為主,透過部落策展的方式呈現排灣牡丹人的在地觀點,結合當代原住民族的生活,賦予具特定時空背景和脈絡的收藏品新的意義。

展覽資訊

時間|2013年11月8日-12月9日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特展室

主辦|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牡丹鄉新保將部落文化促進協會、牡丹社區發展協會

贊助|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屏東縣政府、牡丹鄉公所

■講座資訊

11月8日(五)15:00-16:30〈牡丹的歷史脈絡〉 華阿財

11月9日(六)10:00-11:30〈從sinvaudjan看牡丹〉高加馨

  臺灣考古遺址中常有相當豐富的裝飾性遺物被保存下來,如裝飾身體的飾品或是衣物上的墜飾,最常見的裝飾品有耳環、手環、項飾與墜飾等。不同種類與材質的裝飾品在史前住民的身上交織出多采的樣貌,展現其豐富的時尚藝術風格與工藝技術,並可能提供我們有關史前人群對身體的看法、對物質的概念、甚至對社會結構、信仰體系等的理解。此外、考古學家透過對裝飾品的來源分析,也可進一步從中探討臺灣本島內人群可能的互動以及與島外之間的交流。

展覽資訊

時間|2013年6月26日-8月26日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特展室

主辦|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講座資訊

6月26日 14:00-16:00〈臺灣鐵器時代與歷史時代的裝飾品〉劉克竑

8月23日 14:00-16:00〈臺灣史前時代的人身裝飾品〉陳有貝

展覽資訊

時間|2012年11月9日-11月18日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特展室

主辦|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協辦|財團法人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

■講座

11月9日 14:45-16:30〈達悟族的婦女祭儀〉希婻 瑪飛洑

11月10日 10:00-11:45〈達悟族的海洋文化〉夏曼 美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