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人類學系

呂欣怡

呂欣怡

現職:專任教授
專長:環境人類學、社區研究、漢人社會

簡歷

學歷: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人類學博士
經歷: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專任副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系專任副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系專任助理教授
University of Southern Maine—Lewiston-Auburn College 助理教授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兼任講師

聯絡方式

E-mail: hsinyi15@ntu.edu.tw
Office: 水源校區行政大樓人類學系312室
TEL: (02)3366-4748

一、具審查制度之期刊論文

2022從時間面向重思離岸風電與沿岸漁業的衝突。考古人類學刊97:123-168。
2021工業隙縫裡的盆栽景觀:人與樹在失調環境中的符應與共生。考古人類學刊 95:1-44。
2020會議做為未來時間性的匯集與競逐:臺灣離岸風電環評的民族誌分析。臺灣人類學刊18(2):79-128。
2019雲林縣口湖鄉養殖烏魚子的品質建構歷程。中國飲食文化15(2):115-156。(與劉如意合著,本人為通訊作者)
2016土地、社群、信仰:解析俗民環境論述。科技、社會與醫療22:63-108。
2012課堂如田野:導論教學做為公共人類學實踐場域。文化研究14:11-52。
2011b‘Children’s Dreamland’: Constructing National Identity through a Children’s Festival in Post-authoritarian Taiwan. 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 9(4):271-285.
2011a客家微型創業婦女的勞動初探:以橫山鄉為例。客家研究4(2):99-141。
2010A Professionalism Survey of Medical Students in Taiw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Medicine2(1): 35-42.(co-authored with Chiung-Hsuan Chiu, Linda Gail Arrigo, Chung-Jen Wei, and Duujian Tsai)
2009b觀光產業與地方性形構:以橫山鄉內灣地區為例。客家研究 3(2):1-48。
2009aPlace and Environmental Movement in Houjin, Kaohsiung. Journal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考古人類學刊)70:47-78。

二、專書

2002The Politics of Locality: Making a Nation of Communities in Taiwan, New York, NY: Routledge.

三、專書論文(*具審查程序)

2023Energy Futures of/with Energy Generation. In Simone Abram, Karen Waltorp, Nathalie Ortar, and Sarah Pink eds. Energy Futures: Anthropocene Challenges,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Everyday Life. De Gruyter. Pp. 71-123 (co-authored with Simone Abram, Chiara Bresciani, Katja Müller & Asta Vondereau).
2021離岸風電啟示錄。刊於芭樂人類學2:異溫層迷航記,趙恩潔、林浩立編,頁153-163。台北:左岸文化。
*2021訪談互動。刊於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洪伯邑編,頁125-163。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9多重倫理交織下的能源困局:穿梭於綠電叢林的田野經驗。刊於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蔡晏霖、趙恩潔編,頁63-86。台北:左岸文化。
2018環境人類學。刊於應用人類學,田阡、潘英海編,頁17-34。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7離岸風力發電設置過程的社會爭議與化解機制。刊於能怎麼轉— 啟動臺灣能源轉型鑰匙,周桂田、張國暉編,頁 169-187,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與劉如意合著,本人為第一作者)
2015國家政策對臺灣客家社群文化之影響。刊於客家族群與國家政策,張維安、魏圴編,台北:國史館。(與莊雅仲合著)
*2014地方文化的再創造:從社區總體營造到社區文化產業。刊於重讀台灣:人類學的視野,林淑蓉、陳中民編,頁253-290,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4【重刊】從文化人類學觀點談「正常」與「殘障」。刊於抱殘守缺:21世紀殘障研究讀本。劉人鵬、宋玉雯、蔡孟哲、鄭聖勳編,頁139-154。新北市:蜃樓出版社。
*2010客家地方社區的發展策略研究:以內灣與九讚頭為例。刊於客家的形成與變遷,莊英章、簡美玲編,頁151-189,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與蔡世群合著,本人為第一作者)。
2009從文化人類學觀點談正常與殘障。刊於神學的殘障與殘障的神學,陳文珊編,頁51-68,台北:永望文化。
2004“Imagining Women, Imagining Modernity: Constructing ‘New Women’ in Colonial Taiwan.” In Catherine Ferris, Anru Lee, and Murray Rubinstein, eds. Women in the New Taiwan: Gender Roles and Gender Consciousness in a Changing Society. New York, NY: M. E. Sharpe.

四、專號導論、學術評論

2022專題前言:當代時景。考古人類學刊97:59-64。
2020專號前言:會議作為方法。臺灣人類學刊18(2):19-26。
2019c批評與回應:邁向共生的都市。文化研究29:92-99。
2019b導論:環境變遷下的臺灣漁業與水產。中國飲食文化15(2):1-6。
2019a影評:Maple Razsa and Milton Guillen: The Maribor Uprisings。臺灣人類學刊17(1):109-112。
2016書評:王嵩山:博物館、思想與社會行動。臺灣人類學刊14(2):154-157。
2007書評《動盪的圍龍屋:一個客家宗族的城市化遭遇與文化抗爭》。客家文化研究通訊9:216-223。

五、網路論文

2021Bonsai Care in an Industrial Zone. Theorizing the Contemporary, Fieldsights, Cultural Anthropology website, January 26.
2020記錄一場正在發生的海域抗爭。芭樂人類學。
2019b環評參與經驗的二三事。女科技人電子報140。
2019a追逝.迎生:第25期編輯室報告。人類學視界25:1-2。
2017紛紛擾擾的風電基礎設施。人類學視界21:16-20。
2015誰能擁有海洋?芭樂人類學。
2013工農協作的環境運動。人類學視界13:7-9。
2012導論教學做為公共人類學場域。人類學視界8:29-30。
2011跨界的人類學訓練。人類學視界7:14-17。(與劉紹華合著)。
2010墮入凡間的烏托邦。人類學視界5:32-34。
2008知識、權力與田野實踐。人類學視界2:8-13。
2001地方性的建構與再現,文化研究月報,第六期。

六、會議論文(節錄)

2023Defending Temporal Autonomy of Small-scale Fisheries against Offshore Wind Development in Taiwan. To be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Boston. March 19, 2023.
2022企業社會責任的能與不能—跨國風電企業與地方社會溝通過程的初步觀察感想。發表於「2022年臺灣科技與社會年會」,2022年9月18日。
2022朝向具體化的綠能設施。發表於「2022年臺灣人類學暨民族學年會」,2022年9月25日。
2021從時間面向重思離岸風電開發過程中的漁業衝突。發表於「2021年臺灣人類學及民族學年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9月25日。
2020大道隱於市:工業區中的盆栽與人。發表於「氛圍宗教—探索21世紀的宗教樣貌」研討會,空總臺灣文化實驗場,台北市,10月31日。
2019c不確定時代的環境治理–離岸風電環評會議剖析。發表於「2019年臺灣人類學暨民族學年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9月28日。
2019bWind Futures: Contested Sociotechnical Imaginaries of Renewable Energy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Energies and Technologies Futures”, Lyon, France. June 21.
2019aGrowing Plants and Making Place: Bonsai Care in an Industrial Zone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Arts of Coexistence” Workshop, Oslo, Norway. May 2.
2017工業區中的自然:後勁盆栽文化調查。發表於「2017年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年會」,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3月25日。
2015bThe Contested Oceanscape of Offshore Wind Farm Development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14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Denver, CO, November 20.
2015a朋友關係與同學情誼:工業都市邊緣的社群倫理。發表於「什麼是(當代的)地方社會?」,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新竹市,2月27-28日。
2014Cultural Models of Grassroots Environmental Activism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13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December 6.
2013工農社會的環境倫理。發表於「2013年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年會」,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台北市,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