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人類學系

陳有貝

陳有貝

現職:專任教授
專長:考古學文化史、台灣考古學、東亞考古學

簡歷

學歷:日本九州大學比較社會與文化(考古學研究室)博士

聯絡方式

E-mail: yupchen@ntu.edu.tw
Office: 水源校區行政大樓人類學系307室
TEL: (02)3366-4739

一、期刊論文

2016Human Intestinal Parasites From the Wushantou Site in Neolithic Period Taiwan (800–1 BC),頁425-434。Journal of Island and Coastal Archaeology
2015史前台灣的人身裝飾品研究,頁19-41。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68。
2014琉球列島與台灣史前關係的再研究:從古代地理意識之角度,頁3-28。考古人類學刊。
2009「從史前琉球到現代沖繩:島嶼的過去與現在」專號導言,頁1-2。考古人類學刊。
2012從淇武蘭遺址出土資料探討噶瑪蘭族群早期飲食,頁49-74。中國飲食文化8。
2009〈台湾と東アジア海域の先史時代における交流〉。載於《先史古代社会の遠隔地交渉に関する人類史的総合研究》,頁9-22。鹿兒島:鹿兒島國際大學。
2009〈台灣現生植物與史前陶片的矽酸體分析〉。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62(1): 19-33。
2008〈オーストロネシア語族の研究から見た台湾と琉球の先史関係〉。《九州と東アジアの考古学》,九州大學考古學研究室50周年紀念論文集,頁919-930。
2008〈台湾の視点からみた台湾と琉球の先史関係〉。《石垣市史考古ビジュアル版》第2卷,頁63-64。
2007〈史前台灣的兩縊型網墜與投網技術〉。《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7: 117-155。
2006〈大坌坑的生業模式探討-陶片矽酸體分析方法的嘗試〉。《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6: 125-154。
2006〈淇武蘭遺址在蘭陽平原考古研究的意義〉。《宜蘭文獻叢刊》27: 11-25。
2005〈蘭陽平原淇武蘭遺址的問題與研究〉。《田野考古》10(2): 31-48。
2005〈從淇武蘭與舊社兩遺址看族群研究〉。《國立台灣博物館學刊》58(2): 1-11。
2005〈從遺址發掘到展示-對於淇武蘭遺址公園的幾點想法〉。《蘭陽博物》16: 4-9。
2005〈台灣東北角龍門舊社遺址的發掘與意義〉。《台灣博物季刊》24(2): 78-83。
2005〈現行法令與考古遺址問題探討-新修正的文化資產保存法與環境影響評估法 〉。《田野考古》10(1): 27-43。
2004a〈小馬龍洞遺址試掘報告〉。《田野考古》8: 123-148。
2004b〈淇武蘭出土近代瓷器簡介瓷器〉。《田野考古》(與李貞瑩合著)(刊印中)。
2004c〈從遺址發掘到展示-對於淇武蘭遺址公園的幾點想法〉。《蘭陽博物》15期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籌備處通訊(刊印中)。
2004d〈東海岸的洞穴考古遺址〉。《台灣博物》23(2): 64-71。
2004e〈生業の視點で捉えた台灣と先島諸島との先史文化關係〉。《南島考古》23: 31-42。
2003〈從考古遺址性質談文化資產保存〉。《200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研究年會:追求文化資產的真實性》,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編,台南市:文化保存籌備處。
2002a〈考古學與日本社會〉。《石璋如院士百歲祝壽論文集.考古.歷史.文化》,頁363-377,宋文薰、李亦園、張光直主編。台北:南天書局。
2002b〈琉球列島與台灣史前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8: 1-35
2000〈照葉樹林文化理論—史前兩岸文化傳播研究的另一個線索〉。《田野考古7卷1、2期合刊,頁1-16。
2000a〈廣東南、北地區的史前文化差異—兼論台灣史前史的相關問題〉。《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5: 64-85。
2000b〈台灣史前文化架構下的大陸要素〉。《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4: 115-132。
1998〈古代中國の玦〉。 《 人類史研究》10: 64-73。
1997a〈中國大陸東南地區出土史前銅器鐵器分佈的分析與討論〉 《臺灣省立博物館年刊》40: 177-194。
1997b〈日本考古學中的編年研究 〉《田野考古》5(2): 23-37。

二、會議論文

2010〈台灣史前的石鐮意義研究〉(The Study of Prehistoric Stone Sickle in Taiwan)。「社會與社會性質:文化人類學和考古學的亞太區域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Pacific Societies in Changing Times: Anthropological and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主辦。2010年12月3-4日。
2008〈從東亞大陸與海島關係看台灣史前的三個階段的形成〉,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台灣史前史專論,211-237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
2007〈淡水紅毛城考古試掘報告〉(陸泰龍、謝艾倫合著),環台灣地區考古學國際研討會暨2007年度台灣考古工作會報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主辦。
2007〈石橋遺址的搶救發掘〉,2006台灣考古工作會報報告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主辦。
2007〈兩縊型網墜、投網技術與南島語族相關研究〉,「資料與詮釋─人類學知識的當代理解」工作坊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主辦。
2006〈北縣雙溪河口龍門舊社遺址的考古發掘〉,九十四年台灣考古工作會報報告集,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主辦。
2005〈從古琉球的歷史發展看台灣〉。《中國東南沿海島嶼考古學研討會論文集》,303-314頁。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2004〈台南縣善化鎮南科國小遺址發掘紀要〉(邱鴻霖合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
2004〈淇武蘭遺址發掘對蘭陽平原史前研究的意義〉,發表於「宜蘭研究第六屆學術研討會」宜蘭縣史館主辦。
2003a〈族群、生態與兩岸史前文化關係研究〉,發表「新世紀的考古學-文化、區位、生態的多元互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
2003b〈小馬龍洞遺址試掘簡報〉,發表於「台灣史前史與民族學研究的新趨勢-慶祝宋文薰教授八秩華誕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主辦,2003年5月9、10日。
2003c〈對當前台灣考古學教育的兩點看法〉,發表於「台灣考古學的研究趨勢座談會」,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辦。
2002a〈宜蘭縣礁溪鄉淇武蘭遺址的發掘〉,(與邱水金合著),發表於「台灣的考古學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
2002b〈從生業看台灣與先島群島史前關係〉,發表於「人類學的比較與詮釋 慶祝陳奇祿教授八秩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主辦,2006年4月26、7日。
1999〈廣東的史前時代-兼論台灣史前史的相關問題〉。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五十週年系慶學術研討會,台北。

三、專書及專書論文

2006〈族群、生態與兩岸史前文化關係研究〉。《世紀的考古學-文化、區位、生態的多元互動》,頁61-70,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9〈中國東南地方における新石器時代の地域關係と文化接觸〉。日本九州大學大學院比較社會文化研究科博士論文。福岡。
1991〈花蓮縣花蓮溪口至秀姑巒溪口附近海岸遺址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其他

2008〈新竹縣考古遺址普查補遺計畫〉新竹縣政府委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2008〈南科特定區公滯11滯洪池工程史前文化遺址搶救計畫報告〉,台南縣政府委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2008《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2: 墓葬篇上、下》(與邱水金、李貞瑩合著),宜蘭:宜蘭縣立博物館。(刊印中)
2008《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1: 基礎資料篇.坑穴與木柱群篇》(與邱水金、李貞瑩合著)。宜蘭:宜蘭縣立博物館。(刊印中)
2007《台北縣龍門舊社遺址發掘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
2007〈放射性試驗室、保警隊舍備勤宿舍工程以及台二線改道影響廠址範圍部分之考古試掘報告〉。《台灣電力公司核能四廠施工期間文化遺址監看(第VI期)及考古試掘計畫》,台灣電力公司委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2007〈淡水紅毛城邊坡下陷考古試掘計畫報告書〉,台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委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2007〈先史時代の台灣と周邊地域の交流について〉,先史古代社會の遠隔地交涉に關する人類史的總合研究, 日本學術振興會科學研究會補助金基盤研究。鹿兒島:鹿兒島國際大學。
2006〈核能四廠開關場坑道、砲台腳遺址之考古調查以及餐廳新建工程考古搶救與污水處理廠工程之考古試掘計畫〉,台灣電力公司委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2005《淇武蘭遺址出土陶罐圖錄》(與邱水金、李貞瑩合編), 宜蘭:財團法人蘭陽文教基金。
2005《南科國小北側坐駕排水滯洪池工程文化遺址搶救計畫報告書 》,台南縣政府委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2000《核能四廠臨時工房新建工程工地考古試掘報告》,台灣電力公司委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台北。
2003a《核能四廠「單身備勤宿舍/餐廳新建工程」(餐廳部分)及「仁和宮以北至雙澳公路口圍籬改善及週邊景觀工程」之工地考古試掘報告》,台灣電力公司委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2003b〈花蓮縣芳寮遺址的調查與試掘〉。《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9: 152-177。
2002《宜蘭縣礁溪鄉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始末簡報》,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2001〈考古遺址的認識與研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九十年度暑期文化資產種子教師研習營。
2000《核能四廠臨時工房新建工程工地考古試掘報告》,台灣電力公司委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台北。
1998〈東亞貝珠文化考〉。第7屆中琉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 台北。陳有貝(翻譯)
1997日本における中國考古學關係文獻目錄(1996年) 日本中國考古學會會報 第7號。陳有貝等(合編)
開設學期 課程名稱
111學年度 第1學期  服務學習甲
 學士論文上
 琉球史前考古學
110學年度 第2學期  台灣考古學
 基礎文獻評論營
 論文研究計畫進階討論
第1學期  考古學概論
 台灣史前工藝技術專題
109學年度 第2學期  台灣考古學
 學士論文下
 資料選讀
第1學期  服務學習甲
 考古學概論
 學士論文上
 琉球史前考古學
108學年度 第2學期  台灣考古學
 學士論文下
第1學期  服務學習二
 考古學概論
 學士論文上
 琉球史前考古學
107學年度 第2學期   服務學習一
 台灣考古學
 學士論文下
第1學期  學士論文上
 東亞考古學專題討論
 琉球史前考古學
106學年度 第2學期   考古田野實習與方法下
 台灣考古學
 學士論文下
 資料選讀
第1學期  考古田野實習與方法上
 學士論文上
 資料選讀
 日本考古學專題討論
105學年度 第2學期  考古田野實習與方法下
 台灣考古學
 資料選讀
 琉球考古學
第1學期   考古田野實習與方法下
 基礎文獻評論
 資料選讀
 考古學與台灣族群早期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