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人|許瑨婕

Edward Sapir(1884-1939)

  愛德華・沙皮爾是二十世紀初著名的美國語言學家、人類學家,尤其在語言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是研究文化與人格、社會與個人相互關係的先驅。

Edward Sapir(Public Domain)

生平介紹

  1884 年,Edward Sapir 出生於普魯士勞恩堡(今波蘭倫堡)的猶太家庭,但從 1890 年舉家搬往美國後便再未回到歐洲。1901 年 Sapir 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主修日耳曼語,1903 年獲得學士學位,再一年後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大三時他接觸了 Boas 與人類學,逐漸「轉換門庭」進入人類學領域。1907 年,Sapir 完成了博士學位的課程,1909 年正式取得博士學位,此前他已參與了多次Boas收集、整理並出版印第安語計畫之下的短期田野調查,且從 1905 到 1936 年 Sapir 一直持續進行印第安語的田野調查與研究,與 Boas 一樣,Sapir 認為「民族學研究必須建立在充分的語言學基礎上」、且語言分類是「嚴格固定的」所以「比文化的其他方面更能有效的進行民族學推論」(Darnell  2010)。

  繼在加州大學與賓州大學的短期任職後,1910 年已是「 Boas 範式人類學圈唯一公認的語言學家」(Darnell  2010)的 Sapir,加拿大地質考察隊人類學分支的首席民族學家來到了渥太華,在加拿大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人類學學術體系。1910 年代中期 Sapir 面臨一連串事業停滯、妻子的身心健康及家庭生活難題,使他越來越想離開渥太華、同時亦激發了他對心理學──尤其是佛洛伊德與榮格──的關注。其妻死後的 1925 年,Sapir 轉至美國芝加哥大學任教,開啟了他的事業巔峰期,他的興趣轉向語言文化對個體心理的影響,隨著美國語言學協會建立­,身為唯一橫跨語言學和人類學的學者也使他成為語言學專業化的中心人物,此外他還參與了美國精神病學學會的學術研討會、以及西南實驗室的建設。在芝加哥 Sapir 的人類學逐漸脫離 Boas 範式以自然科學為本的框架、轉而基於跨領域人文社會學科、精神病學,研究也漸漸超越傳統的民族學問題,其重視本族語者對自身語言意識的研究方法偏離 Boas 的框架,亦使「美洲語言學在此後 20 年離人類學的根基越來越遠」(Darnell  1989)。

  基於 Sapir 在人格研究上的聲望,耶魯大學在 1931 任命他為研究生院社會科學部和新獨立的語言學研究生院的教授。Sapir 在耶魯大學的教學生涯跨足人類學和語言學系,期間他將語言學與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正式區分開來、仍強調田野的重要及與各社會學科的連結。Sapir 對耶魯的民族學和語言學學生都影響匪淺,並以他為中心形成耶魯第一個語言學派,其學生包括 Hortense Powdermaker 與 Benjamin Lee Whorf。生涯末幾年,Sapir 回歸印歐語研究並建立古近東語言圖書資料室。1937 年 Sapir 第一次心臟病突發後身體健康每況愈下,最後在 1939 年逝世,當時收到了相當多的個人悼念、官方和期刊評論的訃告、學生們亦為他出版紀念文集,雖然因為 Leonard Bloomfield 於 Sapir 去世隔年受聘、以其為首的語言學派崛起使 Sapir 建立的研究傳統斷裂,但 Sapir 留下的學術成果與資料已「成為後世學者源源不絕的探索靈感」(Darnell  2010)。

作品重點

  Sapir 在 1916 年所發表的《美洲原住民文化中的時間視角:方法研究》(Time Perspective in Aboriginal American Culture, A Study in Method),使其被認為是 Boas 學派中最具有獨創性理論的學者之一,他重新使用了聖經中「時間視角」一詞,將之視為「從人類學視角重構沒有文字的語言的文化史」,並探究「語言分化的年代意義」,建構出「在不同時期可能來自不同方向語言不通的部落之一系列遷徙活動」(Darnell  2010),這個在語言學領域開展的工作含有對文化事件進行時間排序的推論,也就是利用語言學方法體現出歷史的系譜關係。Sapir 的同事認為此舉「雖然可能只是將印歐語的研究方法應用到美洲,但極具借鑑價值,對從事人類學的學者產生了直接影響」(Darnell  2010),此著作除了「對美國 Franz Boas 學派的理論和方法論做出了經典論述」(Sapir et al.  1999)之外,同時「在可靠的考古學測年方法和當地序列發展之前,時間視角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利用歷史語言學方法做出推理」(Darnell  2015),Sapir的《時間視角》給出了利用語言學方法尋找歷史系譜關係的可行性,不過隨著考古學年代鑑定法技術越趨穩定,民族學家逐漸不僅只能依賴語言學獲得「時間視角」。

  1917 年 Sapir 出版《語言學——語言研究導論》(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意在將語言學知識帶給所有非語言學專業的人士,此著作傳遞了 Sapir 建立在人類學與語言學基礎上的觀點,他將語言描述為「言語共同體中成員行為的產物」(Darnell  2010),並為「音位概念」奠定了基礎,至今仍不停的被再版、使用,且該書很快就被視為 Boas 學派中的典範性論述。Robert H. Lowie 在對此書的書評中強調「語言學分支與宏觀的文化問題存在某些相似之處」且《語言論》有著「清晰的人類學導向」(Lowie  1923),Sapir 在《語言論》中提供了從語言學和人類學兩方面看待語言的綜合視角,雖然 Sapir 在這時便對 Boas「語言特徵和文化要素一樣是通過借用而得到的、其結果無法與起源的多元性結果有效區別開來」(Darnell  2010)之觀點有所懷疑──他認為語音演變才是相似的不同語言系出同源的證據,而不是借用的結果,不過這本著作基本上依然遵循著 Boas 學派的思路。

  〈真偽文化〉(Culture, Genuine and Spurious)是 Sapir 第一篇關於文化整合的文章,他認為群體文化與個體文化之間並非對立,而是共存、個人的地位在現代民族文化中最為重要,在「真正」的文化中「個人的活動直接滿足自身的創造和情感衝動,始終不僅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它不是「作為一種機制的、抽象的理想目標的總和」而是內在的,「如果不是建立在其承載者的核心利益和願望之上,而是從普遍的目的到個人的工作,那麼它就是一種外部(虛假)文化」(Sapir  1924)。其「顛覆了傳統人類學對文化的定義,使之趨向一個更有差異性的定義,他通過提議根據文化向其成員提供的自我滿足來評估文化,含蓄地挑戰了博阿斯文化相對主義對多樣性的非批判性寬容」(Darnell  2001)。〈真偽文化〉同時隱含文化相對主義思想,Sapir 提出「原始」文明或許提供了改善生活品質、創造「真正」的美國文化的途徑,這篇文章發表後在社會學領域得到的回想比人類學要多得多,當時的人類學家並不習慣以自身專業的眼光看待自己所身處的社會。

影響與評價

  Sapir 來到加拿大時正好是加拿大政府積極發展人類學的時候,因此 Sapir 得以有足夠行政上的支持、以 Boas 學派的模式建立人類學體系,雖然並非所有人都同意這種作法,但 Sapir 確實為加拿大人類學打下了基礎,他重新以研究對象的分布劃分源以國界區分的研究區域、積極吸納各學科領域的學者或機構合作研究,同時 Sapir 重視大學教育,認為相關的人文社會學科應作為通識教育的一環,此外他也參與了博物館的策展,以 Boas 式的、看重展品文化情境並保留展品本身脈絡的原則來進行策展與管理,這種展覽模式亦成為現在北美博物館的典範。不過 Sapir 在加拿大並沒有擔任教職,所以沒有學生、也沒有後繼者留守在他所創設的研究機構,導致後世加拿大人類學總是把他歸類為「外地人」,雖然 Sapir 確保了加拿大人類學的發展,加拿大人類學界至今仍難以明確的評價與定位他。

  1920 年,Sapir 的「六大語群分類」在美國科學促進協會芝加哥會議上公開發表,並在 1921 年以短文的形式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其實際上可說是 Sapir 在加拿大工作的成果之一,雖然Sapir的分類方式引來諸多爭議,但後續「整整四十年它對美洲印第安人類學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Darnell  2010),近年對印第安語分類相關的研究也依然建立在六大語群分類的基礎上。Sapir 的分類方式是基於其印歐語研究方法的應用與同時注重共時性、歷時性的語言發展,他對每一語群都做出了其典型結構的描述,後世評價Sapir嚴謹的比較研究將會大幅度影響美洲原住民群體的研究,甚至釐清美洲大陸人群分佈聚居的歷史。

  「Sapir – Whorf hypothesis」,亦被稱為「語言相對論假說(linguistic relativity hypothesis」)」是 Sapir 的學生 Benjamin Lee Whorf 在 Sapir 晚年生病期間提出,Sapir 死後才有更進一步的闡述。Whorf 可以說是耶魯第一個語言學派的核心,他對語言學在哲學方面的啟發較感興趣,並學會用語言學方法來解決他所感興趣的文化、哲學問題,同時致力於猶他-阿茲特克語以及瑪雅語群的分類、比較研究,並針對分類提出了一些論述,Whorf 在 Sapir 晚年生病期間曾被找去耶魯大學教授印第安語言學課程,他的研究與課程聚焦於「心理學方向,以及所謂的原始文化中的意義、思想和觀點問題」,旨在「揭示心理因素或常量」,並「通過語言模式將未加工的經歷變成連貫的、可傳達的一系列想法」,由此可見在此時期提出的 Sapir-Whorf hypothesis 是在 Whorf「用 Sapir 的框架向非語言學家解釋美洲印第安語言學的努力中初步成形的」(Darnell  2010)。Sapir-Whorf hypothesis的核心觀點是「一個人所掌握的語言會影響他對世界的看法」,用更強力一點的話來說,即「語言控制著人們的思維方式」(Kreiner  2013),Whorf 在 Sapir「通過語言學形式來接觸思維本質」的方向上更近了一步,使用「心理學家能夠理解的方式來處理了機制與形式問題」(Darnell  2010)。自這個假說成立以來其地位一直不停變動,一方面其難以檢驗且形式稍嫌薄弱,但語言之間又確實存在差異,目前關於 Sapir-Whorf hypothesis 可以確定的是,它現在已經、之後也將持續在多個學科中產生學術成果,近年亦有研究表明,在單語者、雙語者和個體習得語言的方式之間存在差異,不過「很少證據顯示個人的語言特徵會對認知造成限制」,反之,「語言模式和思維模式、習慣行為的差異更為相關」(Kreiner  2013),為了理解人類的思維,人類有必要了解語言結構,同時這也意味著「語言和認知可能無法以任何有意義的方式從文化中分離出來」(Kreiner  2013)

  美國結構語言學描述學派(American descriptive school of structural linguistics)的發展,包括在非文學語言研究中採用音位原則,主要歸功於 Sapir,他在美洲原住民語言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被稱為「開創性的」和「不朽的」,包括描述性、歷史性和比較性研究。它們對今天的學者具有持續的重要性和相關性(Sapir et al.  1999)。

  在加拿大的最後幾年,Sapir 已經開始思索心理學與精神病學兩者和文化人類學之間的關係,並留意到心理學家對個體的關注,同時他認為「文化可以且應該從構成它的個人和文化本身間的關係來理解」(Darnell  2001),這在〈真偽文化〉中有所論述,而回到美國後受精神病學家 Harry Stack Sullivan「人際關係」概念的影響,這個在個人與文化之間的概念「使 Sapir 超越了他的專業學科中常被運用的特有文化概念」(Darnell  2001),他並在 1926 和 1930 年的漢諾威會議中發表了相關的論文,後來更在《文化人類學與精神病學》中將「人格」的概念確定以作為人類學與心理學觀點的聯繫。之後在美國精神病學學會的學術研討會上,Sapir 發表了關於利用語言、聲音進行人格研究的心理學實驗的演說,並認為「對原始人類文化的田野研究應該從屬於這些環境中的人格研究」(Darnell  2001),也就是肯定了人格研究的重要性,雖然關於實驗的計畫因為沒有資金而流產,Sapir 在文化與人格相互作用方面的著作仍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從精神病學中獲得的見解不僅使他重建了一個人類學的基本假設,亦導向一種特定指向的新田野工作型態(new type of specifically pointed field work),並被其學生與同事所遵循」(Mandelbaum  1949)。

參考書目

Darnell, Regna

  2001  Edward Sapir’s Thought Experiment in the Interdisciplines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Psychiatry. Psychiatry Interpersonal & Biological Processes 64(1):17-22.

  2010  Edward Sapir: linguist, anthropologist, humanist.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15  Recent Trends in Northwestern America. Reviews in Anthropology, 44:4, 237-253. 

David G. Mandelbaum

  1949  Introduction. In Selected Writings of Edward Sapir in Language,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56  Introduction. In Culture, Language and Personality: Selected Essay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avid S. Kreiner

  2013 Sapir‐Whorf Hypothesis. In The Encyclopedia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Kenneth D. Keith, eds. John Wiley & Sons, Inc.

F. K. Koerner

  1984  Introduction. In Edward Sapir, Appraisals of His Life and Work.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Melvin Tumin

  1945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10, No. 2, 1944 Annual Meeting Papers,pp. 199-207.

Robert H. Lowie

  1923 Review of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Lowie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 25, No. 1, pp. 90-93

Sapir, Edward; Darnell, Regna; Irvine, Judith T.; Handler, Richard

  1999 The collected works of Edward Sapir: culture.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Sapir, Edward

  1921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延伸閱讀

Darnell, Regna
  2010  Edward Sapir: linguist, anthropologist, humanist.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Sapir, Edward
  1921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56  Culture, Language and Personality: Selected Essay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如有侵害版權,請來信告知,謝謝。
anthro@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