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名稱
研究生
指導教授
學位類別
畢業學年度
URI
1
檸檬的社會生命史:從屏北到跨國的農作、風土品牌與飲食消費
黃士玨
呂欣怡
碩士
109
https://hdl.handle.net/11296/gw3v3a
2
跨入偽娘時空:北臺灣扮裝社群的性別越界
羅盤針
司黛蕊
碩士
109
https://hdl.handle.net/11296/db5q62
3
從陶器的技術選擇研究探討花岡山遺址
潘紫絹
陳有貝
碩士
109
https://hdl.handle.net/11296/7e62m3
4
金融化的崛起與失落:產業重組下的保險經紀人公司及其生命金融化技術
魏嘉佑
林開世
碩士
109
https://hdl.handle.net/11296/3284y6
5
重現道地,上演可愛:臺灣品牌下婆姐藝陣的舞蹈景觀
李橋河
司黛蕊
碩士
108
https://hdl.handle.net/11296/xzk2p6
6
寓居於海陸之際:高雄西南海岸基礎設施與多樣社群實踐
楊柏賢
呂欣怡
碩士
108
https://hdl.handle.net/11296/x63fdf
7
重新思考文化遺產的真實性:通過唐代墓葬物品與當代燒紙紮祭品的比較研究來追踪和評估中華祖傳習俗的最新變化
何晶晶
江芝華
碩士
108
https://hdl.handle.net/11296/vtszex
8
自由的末日寓言:峇里島的數位遊牧
黃立元
林開世
碩士
108
https://hdl.handle.net/11296/nrx928
9
再探花蓮花岡山遺址之甕棺葬
尤筱薇
陳有貝
碩士
108
https://hdl.handle.net/11296/qsz9vw
10
做國寶的家人:Kaviyangan文化復振中的物質實踐
吳佳錚
張正衡
碩士
108
https://hdl.handle.net/11296/bz626j
11
風雨飄搖中的歸處——魯凱族好茶部落「家」的研究
江曼琳
王梅霞
碩士
108
https://hdl.handle.net/11296/yzxv4x
12
由臺東上里遺址石板棺資料探討卑南文化晚期至三和文化初期的社會轉變
陳柏仰
陳有貝
碩士
108
https://hdl.handle.net/11296/faf74s
13
族群邊界與集體記憶:噶瑪蘭族立德部落的飲食研究
吳麗雲
羅素玫
碩士
108
https://hdl.handle.net/11296/k2e8k9
14
往昔的暗流:日本博物館的殖民遺緒與策略反思,1977-2017
蘭江戸
張正衡
碩士
108
https://hdl.handle.net/11296/sv8x54
15
K-means集群方法在區域性考古遺址空間分佈研究上的應用:以晚商山東地區為例
王崢騫
高德
碩士
107
https://hdl.handle.net/11296/68sy58
16
索羅門群島出土 Lapita 陶器的來源與製作技術分析- 以 Nendö 島 SZ8 遺址為例
洪瑞恬
陳瑪玲
邱斯嘉
碩士
107
https://hdl.handle.net/11296/mrch72
17
逗陣來博:一位「穿褲的」女性的日常生命實踐
杜韋樺
呂欣怡
碩士
107
https://hdl.handle.net/11296/r75b36
18
流動的人,流動的魂:從超度亡靈法會看民間信仰的當代實踐
施博雯
林開世
碩士
107
https://hdl.handle.net/11296/a8tu77
19
成為沙巴「原住民」——馬來西亞Sino的生成
吳佳翰
童元昭
碩士
107
https://hdl.handle.net/11296/d9xjn2
20
從技術選擇理論看水源校區遺址的陶器技術體系
徐尚溥
陳瑪玲
碩士
107
https://hdl.handle.net/11296/2mggn4
21
成為工人之後:在孟加拉加工出口區、都市貧民區與NGO的女性權利實作
甘睿涵
王梅霞
碩士
107
https://hdl.handle.net/11296/h88um7
22
臺灣原住民族都市教會之轉型過程及其動力因素─以基督教福音宣教會信實教會為例
范姜曉涵
童元昭
碩士
107
https://hdl.handle.net/11296/3ncuyx
23
商品價值的產生:龍目島珍珠路的再鑲嵌經濟
文振庭
童元昭
碩士
107
https://hdl.handle.net/11296/k2qn62
24
水泥之身,雨林之心:後環境運動下砂拉越Penan人的社會韌性與抵抗
顏仕宇
羅素玫
碩士
107
https://hdl.handle.net/11296/59pan5
25
走在成功的路上:當代泰國年輕雲南人的遷移與勞動經驗
林孟瑢
呂欣怡
碩士
107
https://hdl.handle.net/11296/dqd7dv
26
想像的主體與想像的社群:以台灣的傑尼斯迷為例
王凝翠
王梅霞
胡家瑜
碩士
107
https://hdl.handle.net/11296/a8k7bj
27
Taiwan Through the Lens of its Museums – A Clear View?
施德納
張正衡
碩士
106
https://hdl.handle.net/11296/cahykf
28
反金礦運動的性別化實踐:泰國黎府的婦女
林必修
林開世
碩士
106
https://hdl.handle.net/11296/4t8cqg
29
日本殖民主義治理中的現代性 — 成爲「模範蕃社∶川中島」1931 – 1945
村上優
王梅霞
碩士
106
https://hdl.handle.net/11296/24p24j
30
新加坡式的多元文化主義:以新加坡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民族誌為例
李品儀
陳其南
碩士
106
https://hdl.handle.net/11296/584je9
31
富源遺址出土陶容器之製作技術體系兼技術成熟度分析
許瑜雯
陳瑪玲
碩士
106
https://hdl.handle.net/11296/e4c8rv
32
植物園文化之製陶技術選擇兼論縞狀陶製作
王仲群
陳瑪玲
碩士
106
https://hdl.handle.net/11296/4v5pd3
33
海岸遺址的陶罐口緣技術風格分析
劉秉玟
江芝華
碩士
106
https://hdl.handle.net/11296/7kqg7e
34
考古學文化與早期族群:台南市許秀才遺址發掘與研究
李抒敏
陳有貝
碩士
106
https://hdl.handle.net/11296/73yray
35
文化、儀式與觀光:望鄉布農人的項鍊嬰兒祭
張乃文
羅素玫
碩士
106
https://hdl.handle.net/11296/y9ay5f
36
八尺門之後:國宅空間與都市部落的共生
莊淯琛
呂欣怡
碩士
106
https://hdl.handle.net/11296/n6vq63
37
再造生態:以雪霸國家公園的台灣櫻花鉤吻鮭保育實踐為例
高敏雅
林開世
碩士
105
https://hdl.handle.net/11296/7348k7
38
織成一個捕夢網:菲律賓原住民族運動中的反抗主體
賴奕諭
林開世
碩士
105
https://hdl.handle.net/11296/4zxkr5
39
裝飾以外的陶環新解:試討論蔦松遺址陶環的社會意義
柯渝婕
江芝華
碩士
105
https://hdl.handle.net/11296/5j9k4e
40
探究平溪老街的地景意象:從居民日常生活與地景記憶的角度出發
陳郁潔
呂欣怡
碩士
104
https://hdl.handle.net/11296/8bezhm
41
當代基督教烏托邦社區的實踐及啟示:以台灣新約教會的錫安山為例
邵徽哲
呂欣怡
碩士
104
https://hdl.handle.net/11296/6ujqn3
42
花蓮縣富源遺址發掘與史前遺構初探
姚書宇
陳有貝
碩士
104
https://hdl.handle.net/11296/xm766j
43
馬來西亞邊佳蘭反石化運動(2011-2015)
王鈞瑜
呂欣怡
碩士
104
https://hdl.handle.net/11296/94epbu
44
有神就有鬼:恆春半島沿海聚落的宗教現象
朱芳儀
林開世
碩士
104
https://hdl.handle.net/11296/avpp86
45
從陶器型態分析看台灣中部地區營埔文化之形成與發展
紀科安
陳有貝
碩士
104
https://hdl.handle.net/11296/y269g7
46
台灣當代藝陣的文化政治論述:以九天民俗技藝團為例
徐大易
林瑋嬪
碩士
104
https://hdl.handle.net/11296/4xm22r
47
世界救世教的自然療癒實踐:以台日MOA自然農法網絡為例
李文馨
林開世
碩士
104
https://hdl.handle.net/11296/78hr9w
48
Taiwan”s Multicultural Tongzhi: Popular Representations, Activist Engagements, Markets and Space
丁崑天
司黛蕊
碩士
103
https://hdl.handle.net/11296/8eh9r7
49
遺址保存的理論與現實:淺論《文化資產保存法》的考古規範
林芳儀
陳有貝
碩士
103
https://hdl.handle.net/11296/g52j59
50
家與權:排灣族古樓村的當代政治
張文玉
王梅霞
碩士
103
https://hdl.handle.net/11296/6r2p9p
51
家的骨,人的根:中國滇西北永寧普米族人延續在地景上的人群構成
李文窈
林開世
碩士
102
https://hdl.handle.net/11296/wef2xw
52
跨文化情境下的讀寫實踐:以曼谷耀華力周遭的漢字為例
梁震牧
童元昭
碩士
102
https://hdl.handle.net/11296/pc9yv3
53
花蓮四八高地遺址及出土網墜研究
謝依伶
陳有貝
碩士
102
https://hdl.handle.net/11296/d9rbzz
54
甘肅省庄浪縣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分析:墓葬與個體健康狀況的探討
周孟蓁
陳伯楨
碩士
102
https://hdl.handle.net/11296/yyth7z
55
台灣史前時代巴圖形器研究
温天賜
陳有貝
碩士
102
https://hdl.handle.net/11296/qr7db2
56
銀耳之鄉與品牌農村:從閩東食用菌產業看當代中國地方經濟的轉型與變遷
楊穎婷
林瑋嬪
碩士
102
https://hdl.handle.net/11296/2z5u5v
57
功德的試煉:泰國當代農業非政府組織的創新與實踐
謝以萱
林開世
碩士
102
https://hdl.handle.net/11296/vjysxp
58
當代台灣的LOMO攝影:自我與真實性文化
陳安弦
司黛蕊
碩士
102
https://hdl.handle.net/11296/8sjdmj
59
圓山文化之製陶技術選擇與技術體系:以大坌坑與圓山遺址為例
陳昱婷
陳瑪玲
碩士
101
https://hdl.handle.net/11296/5vdd7w
60
Clifford Geertz人類學理論評述-符號-語用的觀點
劉以霖
顏學誠
碩士
101
https://hdl.handle.net/11296/a5n757
61
Yagé: 波哥大的病苦與療癒
洪子芸
王梅霞
碩士
101
https://hdl.handle.net/11296/v7z6qs
62
台灣的族群及婚姻: 以非裔台灣人跨國婚姻為例
羅達義
司黛蕊
碩士
101
https://hdl.handle.net/11296/4wq5dj
63
石橋遺址蔦松文化陶器編年
陳俊廷
陳有貝
碩士
101
https://hdl.handle.net/11296/j6z2y7
64
不該來的不要來:花蓮民宿家裡的新陌生人
諶泳丞
顏學誠
碩士
101
https://hdl.handle.net/11296/2an8u4
65
黑色黃金:從福安紅茶品牌談中國地方產業發展
蔡念儒
林開世
碩士
101
https://hdl.handle.net/11296/3z9a3s
66
卑南遺址房屋建築之研究
宋韻如
陳有貝
碩士
101
https://hdl.handle.net/11296/6fp75n
67
以植物矽酸體分析和陶器壓痕翻模法探討卑南遺址的植物遺留
康芸甯
陳有貝
碩士
101
https://hdl.handle.net/11296/f8k653
68
為和平而奮鬪:沖繩反軍事基地社會運動及其國族意涵
謝竹雯
林開世
碩士
101
https://hdl.handle.net/11296/ftz46n
69
培養另類存在方式:台北獨立搖滾樂手的音樂活動與生活民族誌
許馬談
顏學誠
碩士
101
https://hdl.handle.net/11296/67a2k7
70
我們與神聖及危險共存:紐西蘭Ngāti Rangi毛利人與Ruapehu山作為神聖地景
杜奕寧
童元昭
郭佩宜
碩士
100
https://hdl.handle.net/11296/n73vtc
71
台灣東海岸與琉球列島之史前文化比較暨相關問題研究
盧柔君
陳有貝
碩士
100
https://hdl.handle.net/11296/6wzea9
72
反結構與解構:阿根廷酷兒探戈的多元性別實踐
鄭月
王梅霞
碩士
100
https://hdl.handle.net/11296/878gns
73
斐濟Naganivatu村撈蜆婦女的社會和經濟生活
李孟珊
童元昭
碩士
100
https://hdl.handle.net/11296/856v4k
74
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德教信仰與群體認同的複雜性——以檳城州慶安村為例
林仕粧
王梅霞
碩士
100
https://hdl.handle.net/11296/v4x2k8
75
鵝鑾鼻第三/四文化相遺址的集域分析與漁獵地景
劉亭攸
陳瑪玲
碩士
100
https://hdl.handle.net/11296/3mn8bw
76
地方信仰與社會:以一馬來西亞華人漁村為例
林芳伃
王梅霞
碩士
100
https://hdl.handle.net/11296/mv9zn5
77
「玩」作為一種族群認同生成的策略:四個Pangcah/Amis(阿美族)豐年祭的比較研究
謝博剛
王梅霞
碩士
99
https://hdl.handle.net/11296/7qur47
78
石橋遺址甕棺葬研究
楊宏政
陳有貝
碩士
99
https://hdl.handle.net/11296/62tr29
79
菜市買賣生活的民族誌研究:以台中市公有建國市場與民有東興市場為例
劉妍妙
胡家瑜
碩士
99
https://hdl.handle.net/11296/2v9f69
80
臺北機器局遺址出土磚材之研究
劉俊昱
陳伯楨
碩士
99
https://hdl.handle.net/11296/m3abps
81
宜蘭淇武蘭遺址出土裝飾品之相關研究
王儷螢
陳有貝
碩士
99
https://hdl.handle.net/11296/75s6m3
82
在經驗與意義之間與上帝相遇:談臺灣靈恩宗教意識形態的形塑
陳胤安
王梅霞
碩士
99
https://hdl.handle.net/11296/spjays
83
同胞與外人之間:馬來西亞「僑生」的身份與認同
吳欣怡
童元昭
碩士
99
https://hdl.handle.net/11296/bj3azy
84
五條港高腳漁村的聚落建構與空間形塑:一個馬來西亞華人移民社會的研究
許湘彩
胡家瑜
碩士
98
https://hdl.handle.net/11296/vx5f52
85
流行製造:以印尼Bali島endek織布產業為例
黃郁倫
羅素玫
碩士
98
https://hdl.handle.net/11296/xxqey7
86
同島一命:東莒島與西莒島的生態政治和儀式實踐
呂嘉耘
林開世
碩士
98
https://hdl.handle.net/11296/ja3w2r
87
從植物遺留談古環境重建與植物利用:以台南縣石橋遺址之蔦松文化為例
彭佳鴻
陳有貝
碩士
98
https://hdl.handle.net/11296/b397er
88
「多源」的組成與「相似」的風格:試探屏東縣來義部落人群組成與建築風格間的關連
周書屹
陳瑪玲
碩士
98
https://hdl.handle.net/11296/s9md47
89
台南縣石橋遺址坑狀遺跡的討論與研究
黃瓊誼
陳有貝
碩士
97
https://hdl.handle.net/11296/5wcd57
90
趕得上時代、遠行與作功德:泰國東北Isan移工的跨國現代性
林育生
謝世忠
碩士
97
https://hdl.handle.net/11296/d5qf66
91
製陶原料的來源與選擇:以臺北盆地新石器時代晚期天文臺遺址為例
林宜羚
李永迪
碩士
97
https://hdl.handle.net/11296/69s826
92
宜蘭淇武蘭遺址出土外來陶瓷器之相關研究
謝艾倫
陳有貝
碩士
97
https://hdl.handle.net/11296/t94d7a
93
飄泊中的依歸:從「家」看雲南Hmongb人的社會關係
王乃雯
黃應貴
碩士
97
https://hdl.handle.net/11296/74zy32
94
愛滋病的國際援助與地方再現:以馬拉威北部區域為例
蘇盈如
張珣
碩士
97
https://hdl.handle.net/11296/4mqgk6
95
帶著「國/家」出走:捷克的越南人「市場社群」
張帆如
謝世忠
碩士
97
https://hdl.handle.net/11296/734f8g
96
臺灣當代都會女性的坐月飲食與消費現象初步研究
陳韻帆
胡家瑜
碩士
96
https://hdl.handle.net/11296/er9bp7
97
日治初期(1895∼1903)宜蘭地區的「對蕃」政策
吳建慶
童元昭
碩士
96
https://hdl.handle.net/11296/79mx8x
98
淇武蘭幾何印紋陶罐之家族類似性分析
富田昌雄
陳有貝
碩士
96
https://hdl.handle.net/11296/frawyq
99
臺灣東部巨石文化之相關研究:遺物、類型與意義
葉長庚
陳有貝
碩士
96
https://hdl.handle.net/11296/hjd5z2
100
臺灣天主教的祖先敬拜禮儀
李克
葉春榮
碩士
96
https://hdl.handle.net/11296/a4m88p
101
台灣史前玉器工藝:以平林遺址為例
尹意智
陳有貝
碩士
96
https://hdl.handle.net/11296/fa46q7
102
龍門舊社遺址出土鐵渣與製鐵遺留之研究
宋昱潔
陳有貝
碩士
96
https://hdl.handle.net/11296/fpbb83
103
富裕的陰間─當代大陳女性與燒庫屋習俗
陳怡君
林開世
碩士
95
https://hdl.handle.net/11296/z3ue2g
104
混沌之後,開竅之前-台灣憂鬱症患者的疾病角色、疾病經驗與醫療化過程
許崇銘
顏學誠
碩士
95
https://hdl.handle.net/11296/8sdr5k
105
五營兵將:台灣民間宗教研究
林雨璇
葉春榮
碩士
95
https://hdl.handle.net/11296/8z6f7e
106
龍門舊社遺址貝類遺留與相關行為之探討
胡雅琦
陳有貝
碩士
95
https://hdl.handle.net/11296/8sfnz6
107
再現的政治:玻利維亞高地原住民女性意象之建構
陳品姮
童元昭
碩士
95
https://hdl.handle.net/11296/7n4787
108
空間分析與房舍結構-以屏東縣牡丹鄉排灣族Saqacengalj舊社遺址為例
蔡佩穎
陳瑪玲
碩士
95
https://hdl.handle.net/11296/j8pd3c
109
陶容器作為研究分析單位之效益評估-以台中清水鎮社口遺址的陶器及其標準化研究為例
陳珮瑜
陳瑪玲
碩士
95
https://hdl.handle.net/11296/c6yg89
110
殖民教化與「未開化」意象的再現──以四個博覽會為例
石川豪
顏學誠
碩士
94
https://hdl.handle.net/11296/4zby6w
111
村落、親屬與基督宗教─一個南勢阿美村落宗教變遷的研究
陳聿寧
王梅霞
碩士
94
https://hdl.handle.net/11296/v352zw
112
茶的前半生–從生產的價值邏輯到市場運作
卓浩右
顏學誠
碩士
94
https://hdl.handle.net/11296/g558zw
113
玻利維亞社會運動策略的空間政治
褚縈瑩
林開世
碩士
94
https://hdl.handle.net/11296/j62362
114
殖民地博物館與「他者」意象的再現—三個日本殖民地博物館的分析比較
錢曉珊
胡家瑜
碩士
94
https://hdl.handle.net/11296/567f86
115
遺址形成過程之探究─以排灣族舊社Saqacengalj遺址為例
杜美慧
陳瑪玲
碩士
94
https://hdl.handle.net/11296/tynx22
116
台灣當代社會陽宅風水中的「物」與「氣」∼∼試論漢人命運觀念於物質空間之體現
宋世祥
胡家瑜
葉春榮
碩士
93
https://hdl.handle.net/11296/ack66j
117
土壤化學分析在考古學空間分析上的應用性–以屏東縣牡丹鄉排灣族Saqacengalj舊社遺址為例
慶昭蓉
陳瑪玲
碩士
93
https://hdl.handle.net/11296/9agrqs
118
台灣山區遺址研究─以桃園縣復興鄉大漢溪上游河谷地區為例
潘怡仲
臧振華
碩士
93
https://hdl.handle.net/11296/cyf78u
119
「交換」與「個人主義」:蘭嶼野銀聚落的例子
黃郁茜
黃應貴
碩士
93
https://hdl.handle.net/11296/664cct
120
國中班級運作脈絡之民族誌探究
郭玉辰
童元昭
碩士
93
https://hdl.handle.net/11296/6557em
121
花蓮縣壽豐鄉芳寮遺址之試掘
蕭輔宙
陳有貝
碩士
93
https://hdl.handle.net/11296/99fnb4
122
泰雅人的家:共食與餵養
戴蕾
王梅霞
碩士
93
https://hdl.handle.net/11296/8bcsn6
123
流傳千年的饗宴—日本「花見」之研究
陳珏勳
王梅霞
碩士
93
https://hdl.handle.net/11296/6x56fy
124
道教儀式中的神聖文書:文檢的使用與意義
蔣馥蓁
張珣
童元昭
碩士
93
https://hdl.handle.net/11296/ced633
125
陶容器製作技術風格分析—台南科學園區北三舍遺址研究為例
涂勤慧
臧振華
黃士強
碩士
93
https://hdl.handle.net/11296/c4etnp
126
家屋與概念隱喻-以屏東縣牡丹鄉高士聚落的物質文化變遷為例的社群邊界研究
劉榮樺
陳瑪玲
碩士
93
https://hdl.handle.net/11296/2p438k
127
龍門舊社遺址的發掘與研究
潘瑋玲
李子寧
陳有貝
碩士
93
https://hdl.handle.net/11296/w295se
128
經驗對話與族群互動—關西馬武督地區的泰雅與客家
劉瑞超
謝世忠
碩士
92
https://hdl.handle.net/11296/z472tw
129
聖堂與垃圾場:由國中輔導處切入的學生觀討論
戴慈嫻
顏學誠
碩士
92
https://hdl.handle.net/11296/qexkbk
130
宜蘭縣礁溪鄉淇武蘭遺址出土墓葬研究–埋葬行為與文化變遷的觀察
邱鴻霖
陳有貝
碩士
92
https://hdl.handle.net/11296/3vkjd2
131
自我比較與互相比較:教改思潮下國小教學評量研究
王瑞邦
顏學誠
碩士
92
https://hdl.handle.net/11296/3m6wmr
132
教師慣習(habitus)之形塑與實踐
鍾淑薇
童元昭
碩士
92
https://hdl.handle.net/11296/x7d5zc
133
卑南遺址內部空間分析-試以群集分析與主成份分析探討文化層石器分佈及其意義
簡天翔
連照美
碩士
92
https://hdl.handle.net/11296/6mzhk3
134
台北縣石碇溪口與雙溪河口及鄰近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調查與研究-以內寮等五個遺址為例
陸泰龍
陳有貝
碩士
92
https://hdl.handle.net/11296/b7z235
135
小馬洞穴發掘與石英質小石器類型研究
李作婷
陳有貝
碩士
92
https://hdl.handle.net/11296/pwa5cr
136
自我比較與互相比較:教改思潮下國小教學評量研究
王瑞邦
顏學誠
碩士
92
https://hdl.handle.net/11296/nmxhzz
137
聖堂,與垃圾場。—由國中輔導處切入的學生觀討論
戴慈嫻
顏學誠
碩士
92
https://hdl.handle.net/11296/w23mst
138
論圓山文化的生業模式與經濟策略─以圓山遺址的動物遺留為例─
李娜莉
陳有貝
碩士
91
https://hdl.handle.net/11296/85324k
139
文化表徵與族群性─魯凱族下三社群的認同建構
王美青
謝世忠
碩士
91
https://hdl.handle.net/11296/eyrkth
140
儀式與意義:以台灣天主教羅厝堂區為例
林鼎盛
張珣
碩士
91
https://hdl.handle.net/11296/89nh9t
141
靈乩觀點與信仰實踐:新竹天宏宮道統宏揚的現象分析
林碧珠
謝世忠
碩士
91
https://hdl.handle.net/11296/5n9yjy
142
母親意象與同胞意理-一個海岸阿美部落家的研究
葉淑綾
黃應貴
碩士
90
https://hdl.handle.net/11296/844yfp
143
族群性與文化認同–池上阿美族豐年節慶的重構
郭倩婷
謝世忠
碩士
90
https://hdl.handle.net/11296/3dy347
144
互動過程中的「泰雅」--大安部落的例子
劉孟怡
黃應貴
碩士
89
https://hdl.handle.net/11296/565f5c
145
19,20世紀之交西南中國的東西方逢遇—-兼論當代的國家回應
李甫薇
謝世忠
碩士
89
https://hdl.handle.net/11296/q55m69
146
「菜瓜藤、肉豆親」:屏東萬金人親屬概念的探討
陳怡君
林瑋嬪
童元昭
碩士
89
https://hdl.handle.net/11296/49aheh
147
環珠江口新石器時代的聚落型態問題
陳炳輝
陳有貝
碩士
89
https://hdl.handle.net/11296/nqphvj
148
宗教、人觀以及日常生活實踐
卜樂娜
葉春榮
碩士
89
https://hdl.handle.net/11296/g2vv76
149
初鹿「卑南」人的家
黃麗珍
黃應貴
碩士
89
https://hdl.handle.net/11296/6r8827
150
utux、gaya與真耶穌教會:可樂部落太魯閣人的「宗教生活」
張藝鴻
童元昭
碩士
89
https://hdl.handle.net/11296/4zsju8
151
國家意識的誕生:泰雅人的日治殖民經驗與當代歷史追憶
中村平
謝世忠
碩士
89
https://hdl.handle.net/11296/hvss3x
152
家、物與階序:以一個排灣社會為例
邱馨慧
童元昭
碩士
89
https://hdl.handle.net/11296/9h56u4
153
處世、經濟、與文化—-茶與綠山人
王慧珍
童元昭
碩士
88
https://hdl.handle.net/11296/x47524
154
族群及其文化本質-從族群主觀研究出發對台灣族群論述及異文化視野做一個補充
巫淑蘭
童元昭
碩士
88
https://hdl.handle.net/11296/4naxem
155
天神與基督之間的抉擇:阿里山來吉村鄒人皈依基督宗教因素之探討
羅永清
謝繼昌
碩士
88
https://hdl.handle.net/11296/44wzq3
156
臺灣、華南和菲律賓之石錛研究
洪曉純
臧振華
碩士
88
https://hdl.handle.net/11296/gck9b2
157
漢人宗族意識與宗族表現
朱家嶠
謝繼昌
碩士
87
https://hdl.handle.net/11296/q35v9u
158
人類學傳統參與觀察法的理論基礎–兼論建立現象學的參與觀察法的可能性
杜光宇
曾振名
汪文聖
顏學誠
碩士
87
https://hdl.handle.net/11296/q84388
159
家與親屬:以紅石布農人為例
吳乃沛
黃應貴
碩士
87
https://hdl.handle.net/11296/c4r3yr
160
族群想像與異己建構:明清時期滇黔異族書寫的人類學分析
王鵬惠
謝世忠
碩士
87
https://hdl.handle.net/11296/22a4gc
161
想像社會空間的形成與轉化:以一個社區廣播電台內的青少年節目為例
陳文馨
童元昭
碩士
87
https://hdl.handle.net/11296/7cp73x
162
水蛙堀遺址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
鄭建文
黃士強
何傳坤
臧振華
碩士
86
https://hdl.handle.net/11296/xs8z37
163
學校,傳統與社區:以一個排灣族國小為例的探討
林靜宜
謝繼昌
碩士
86
https://hdl.handle.net/11296/8h87we
164
從生命儀禮中探討賽夏人的兩性觀
王永馨
崔伊蘭
碩士
85
https://hdl.handle.net/11296/xzss68
165
部落、長老教會與本土化–東光布農人的信仰與認同
邱韻芳
謝世忠
碩士
85
https://hdl.handle.net/11296/842th5
166
族群運動與社會過程–當代「噶瑪蘭」認同現象的解析
江孟芳
謝世忠
碩士
85
https://hdl.handle.net/11296/475h79
167
鳳鼻頭遺址早晚期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以陶容器研究為例
楊鳳屏
黃士強
碩士
85
https://hdl.handle.net/11296/9zqp45
168
晚婚化現象的分析-日本中產階級未婚女性的自立程度與婚姻觀-
森若裕子
崔伊蘭
碩士
85
https://hdl.handle.net/11296/y8p6nh
169
國小學童在學習環境中的性別建構
安蓉
崔伊蘭
碩士
85
https://hdl.handle.net/11296/yrz2x7
170
學校教育與文化傳承之探討:以烏來社區之教育民族誌研究為例
林秀美
謝繼昌
碩士
83
https://hdl.handle.net/11296/kh3358
171
臺東縣馬武窟溪流域史前遺址調查與研究
郭素秋
黃士強
碩士
83
https://hdl.handle.net/11296/fefps5
172
高雄境內布農族遷移史:兼論遷移動因與「聚落」概念的變遷
葉家寧
謝繼昌
碩士
83
https://hdl.handle.net/11296/ex9f6p
173
族群社區與族群書寫:當代臺灣客家意識展現的兩個面向
蘇裕玲
謝世忠
碩士
83
https://hdl.handle.net/11296/28fkq4
174
節慶與交換:法國瓦隆國際民俗節的人類學研究
羅素玫
謝世忠
碩士
83
https://hdl.handle.net/11296/j5pw64
175
曹族堪卡那福群家的研究
林曜同
謝繼昌
碩士
83
https://hdl.handle.net/11296/54tkq2
176
三角援戈的研究:風格、空間與社會系絡
牛宏仁
臧振華
碩士
83
https://hdl.handle.net/11296/yx6ger
177
臺北市五分埔成衣業社區已婚婦女的角色與地位
李京兒
崔伊蘭
碩士
82
https://hdl.handle.net/11296/nb5242
178
臺東縣長濱鄉長光遺址發堀報告
趙金勇
黃士強
碩士
82
https://hdl.handle.net/11296/r2v3a9
179
兩性、親屬與人的觀念:以霧鹿布農人為例的研究
楊淑媛
黃應貴
碩士
80
https://hdl.handle.net/11296/tyr6f2
180
蘭陽地區傀儡戲的除煞儀式:一個宗教人類學的研究
宋錦秀
李亦園
碩士
75
https://hdl.handle.net/11296/fua8x8
181
卑南文化實用陶容器之分析研究
李坤修
連照美
碩士
75
https://hdl.handle.net/11296/vf3aea
182
早期臺灣都市發展性質的研究
侯怡泓
尹建中
碩士
74
https://hdl.handle.net/11296/eyzub2
183
蘭陽地區傀儡戲的除煞功能–一個宗教人類學的研究
宋錦秀
李亦園
碩士
74
https://hdl.handle.net/11296/vjd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