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人|賴易明

金關丈夫(1897-1983

  金關丈夫(Kanaseki Takeo/かなせき たけお/金関 丈夫)(1897-1983),醫學博士,專長解剖學與骨學,曾任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解剖學講座教授,乃臺灣體質人類學發展重要人物。博學且興趣廣泛,曾與池田敏雄等人創辦《民俗臺灣》,是臺灣第一份探討臺灣民俗與民俗學的專門刊物。其研究貢獻橫跨體質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考古學等不同領域。

圖片出處:盧國賢,〈醫學傳承歷史相片〉,《景福醫訊》第29卷第8期,2012年8月,臺北,頁17。

生平介紹

  金關丈夫(Kanaseki Takeo,かなせき たけお,金関 丈夫,1897-1983)雖為醫學出身,但對於臺灣體質人類學的發展至關重要。而醫學與體質人類學的掛鉤,則是日本殖民需求下的產物,並影響了臺灣體質人類學和解剖學的發展。在體質人類學之外,金關丈夫在臺灣文化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考古學上也有相當的學術貢獻,[1]並有深厚的文學造詣。

  1897年金關丈夫出生於日本香川縣,由於父母都是衛理公會信徒,金關幼年即受洗為基督徒。1910年他進入以儒學聞名的藩校「閒谷黌」岡山分黌就讀,期間大量閱讀各類讀物,尤其是著名的文藝雜誌,培養出對文學的興趣,後於1913年與福田豐等人創辦同人雜誌《野人》。[2]1919年金關進入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就讀,在1923年畢業後,留校擔任解剖學教室助手,同時師從日本軟部人類學創始者足立文太郎教授(軟部人類學指研究人體血管、肌肉、韌帶、內臟、神經等,有別於硬部人類學研究以顱骨為主)。足立文太郎重要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為:透過對日本及周邊民族的體質研究,論證日本民族的優異、決定日本在世界各民族之中的定位,對金關的研究影響深遠。 [3]此外,金關也接受病理學教授清野謙次、考古學教授濱田耕作的指導。

  1925年,金關升為助教授,主講骨學,分擔部分解剖學講座課程,也在文學部講授人類學。1928年與病理學教授清野謙次合著的《人類起源論》出版,該年金關開始接觸民俗學。1929年,他著手進行琉球人掌紋與人骨的調查,並於1930年以《琉球人の人類的研究》取得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33年金關前往遼東半島,參與東亞考古學會的「關東洲羊頭漥發掘調查」,在遊覽滿洲與朝鮮各地後回到日本,此時已足見金關在人類學領域多發展的趨勢。1934年被任命為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簡稱臺北醫專)解剖學與人類學的海外研究學者,開啟他與臺灣的緣分,在正式到臺灣任職之前,金關奉命留學德、法,沿途經臺灣遊歷中國沿海、南亞與歐洲各大城市。1936年,金關奉命擔任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的解剖學第二講座教授[4]

  金關任職於臺北帝國大學的期間(1936年3月至1949年8月),研究主要集中於觀察與測量臺灣島內與臺灣島周圍住民的活體與骨骼,以及在臺灣島周圍各地進行考古發掘。[5]在人類學領域的本業之外,1941年金關與民俗學者池田敏雄等人一起創辦《民俗臺灣》雜誌,金關多次以筆名發表各類文學作品,包括偵探小說和隨筆集等。戰後,金關於1947年被留用為臺灣大學教授,繼續臺灣與琉球等地的體質和考古研究,直到1949年二二八事件後,因為臺灣局勢不穩,8月金關返回日本,於隔年開始擔任九州大學解剖學講座教授,陸續任教於鳥取大學、山口縣立醫科大學與帝塚山大學等,研究重心逐漸轉向日本人的體質和考古研究,此後曾獲選為國際人類學學會的副會長。在退休後,金關於1983年因心肌梗塞過世,享壽86歲[6]

作品重點

  綜觀金關一生的寫作,無論是在日本或是臺灣,都橫跨了多種領域,包括體質人類學、醫學、解剖學、民俗學、民族學、考古學與文學⋯⋯,這固與他的成長背景有關,也難脫時代背景影響。

  臺北帝國大學在1928年成立的背景有二:其一為欲抑制臺灣年輕人到日本升學,為的是避免臺灣人在當時的大正民主與民族自決氛圍下,吸收到對殖民統治有害的政治思想;其二為1920起日本殖民政策調整為內地延長主義,應運而生的《新臺灣教育令》確立臺灣學制包含高等教育。臺北帝國大學甫成立時,有兩部門學科:一為研究臺灣、華南與南洋人文的文政學部,二為研究熱帶農業為主的理農學部。至於醫學部僅在規劃中,並未於1928年同時設立。箇中原因為:雖然總督府基於將欲習醫的臺灣人限制於醫專、日本人則就讀醫學部的殖民地統治結構考量,決定採行醫專與醫學部兩部制,但當時已有臺北醫專,加上一戰後的日本的戰後恐慌和經濟問題,導致預算不足,故臺北帝國大學的醫學部成立計劃暫時被擱置。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正式進入戰爭動員,臺灣在戰爭中的角色越發重要,因此醫學部才得以在1936年正式成立。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起初設有五種,共七個講座(解剖學與生理學有兩個講座):解剖學、生理學、生化學、病理學與細菌學。[7]

  在這樣的時代脈絡下,金關任解剖學講座教授,進行體質人類學研究的重點,以臺灣為中心,擴及東亞,不可否認地部分是受到殖民氛圍的影響,為了服膺帝國統治的需要,帝國大學的講座制度也是便於帝國學術動員的工具。故當時的體質人類學研究,有助於處理與定位東亞的異民族關係,將東亞整合進大東亞共榮圈的關係中。為此,其體質研究的對象包括:

  (一)臺灣島內:漢人、平埔族、原住民、史前人骨。

  (二)臺灣島周圍:廣東人、珠江蜑民、海南島的漢人、黎族與回民、琉球人、南洋諸島住民、河南安陽與山東城子崖人骨等。另在日軍佔領區也有少數研究。

  金關對於東亞民族系統性的研究,基於19世紀末人種學的概念,人種分類主要依據語言和體質,故體質研究與型態學的分類項目含血型、手足紋理、膚色、毛髮、眼睛顏色、顱骨與身體骨骼測量、比例等等。

  金關的研究中除了活體測量,也包含骨骼,故他也積極投入東亞各地的考古發掘中。他在臺灣重要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年代從新石器時代到近代皆包含在內。曾參與具代表性的遺址如:南投大馬璘、高雄大湖、臺中營埔、臺東卑南與臺北圓山等。這些遺址中包含了日後的國定遺址,以及成為臺灣考古學文化命名遺址者,是建構臺灣史前史的重要資料。[8]

  金關不只對臺灣考古學有所貢獻,也根據1930年代末期在大湖遺址發現的黑陶,在1943年發表〈台湾先史時代に於ける北方文化の影響〉一文,此文一反當時日治時代學者對於臺灣原住民起源的主流論點──南來說。南來說認為臺灣原住民是從南方一波波來的移民,與亞洲、中國沒有關係,且需要非中國人的幫助,以抵抗中國入侵。金關以臺灣考古發掘出的黑陶、彩陶,論證台灣史前文化、原住民與中國間的關係,提出西來說(部分學者稱之為北來說),成為兩岸史前文化研究的重要發端,影響國分直一、鹿野忠雄等人對臺灣史前文化來源的看法,[9]影響所及乃至戰後。[10]對於日本基層文化的起源,金關的研究認為應是源自南方,同樣與當時學界的普遍認知相悖。

  金關對於臺灣的民俗學研究,多刊載於《民俗臺灣》期刊上,他經常使用不同筆名撰文,書寫他搜集各地的民藝品,如士林刀、花籃、藥罐等,材質和種類都非常多樣,間接引起官民對民藝的注意,觸發臺灣民藝運動,引發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對臺灣民藝的興趣,對臺灣的民間生活用具做全面和系統性的考察。[11]另外金關的不少文學創作,不乏以臺灣為背景者,其間亦可見到關於臺灣風土人情的描寫,如短篇推理小說《龍山寺の曹老人》。

影響與評價

  從金關的學術發展理路中,可以看見臺灣的體質人類學發展,是由人類學系統過渡到醫學系統。解剖學作為近代醫學的發端,而金關又是臺灣解剖學者中,唯一有能力精通各種人類學領域知識者,結合多領域的能力對他個人的學術視野極有助益。但,體質人類學轉向醫學系統,也是臺灣體質人類學發展出現人才斷層的主要原因。

  體質人類學在學科上必須涵蓋多種知識:生物學、生化學、遺傳學、動物學⋯⋯等,然而在近代臺灣人類學系中,體質人類學缺乏師資,又缺乏解剖學的支援。因為金關的學生多為開業醫生,他們之所以會以臺灣的體質人類學研究為主題,撰寫論文、取得博士學位,是因為臺灣在日治與戰後初期沒有博士學程,只能在開業後跟隨醫學院教授金關研究、寫論文,獲取日本的論文博士學位。這讓臺灣體質人類學領域的論文不斷增加,但他們多在發表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後,就不再繼續進行體質人類學研究,也不會投身臺灣體質人類學領域培育人才,使體質人類學在醫學系統中式微,然而體質又非常需要醫學院的支援。

  金關將臺灣體質人類學引領入新的系統,但可惜因為種種時代因素,使日治傳統的體質人類學在臺灣出現斷層,不過近年因應科學發展與受歐美教育系統教育者回臺投入教育,有望將臺灣的體質人類學發展帶向新方向。[12]

  金關個人廣泛的學術興趣不只讓他的學術研究成果遍地開花,同時他個人大量且廣泛的收藏,也在家屬的同意下,於2013年慷慨捐贈給臺大圖書館,成立金關丈夫文庫,以充實在臺灣略微匱乏的各類人類學相關典藏,包括日本古典、中國古典、辭書、人類學與考古學相關的圖書與期刊、發掘報告書等,藉由金關一生的大量珍貴典籍入館,能為臺灣學界方便利用,希望能在效仿先賢對學術的熱忱與廣博時,亦使研究更為開拓且深入。[13]

  最後,在國分直一〈才アシスである、知的道場であつた金関丈夫先生の研究室〉一文中,提到在臺北帝國大學文學院金關的研究室桌下,放著一個書有「金関父」的木箱,裡面裝著金關父親的遺骨,貢獻遺骨是他的遺願。[14]而金關本人在生前也有同樣的囑託,他將自己的骨骼捐贈給學術研究之用,同時鼓勵他的子孫後代遵從並效仿他的願望,希望金關家族的骨骼都能提供給骨骼性質遺傳學研究用,以開創新的研究領域。[15]足見貫徹金關一生對體質人類學之熱愛,展現對學識超越生死的追求。

註解

[1] 中生勝美,〈金關丈夫的民俗研究〉,收入《臺灣體質人類學先聲——金關丈夫教授文庫贈藏紀念展暨跨領域的南方考古學國際研討會研討會論文資料集》(臺北:2013),頁25。

[2]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民俗臺灣——金關丈夫》,https://da.lib.nccu.edu.tw/ft/?m=2304&wsn=0602。

[3] 范燕秋,〈帝國政治與醫學日本戰時總動員下的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師2台灣史學報》第1期(2007,臺北),頁109-110。

[4] 臺灣體質人類學先聲——金關丈夫教授文庫贈藏紀念展暨跨領域的南方考古學國際研討會,《關於金關丈夫教授》,https://www.lib.ntu.edu.tw/events/2013_kanasekitakeo/about.html#top。

[5] 蔡錫圭、盧國賢,〈台灣體質人類學研究的回顧與成果〉,《台灣醫學》7卷1期(臺北:2007),頁86。

[6]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民俗臺灣——金關丈夫》,https://da.lib.nccu.edu.tw/ft/?m=2304&wsn=0602。

[7] 范燕秋,〈帝國政治與醫學日本戰時總動員下的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師大台灣史學報》第1期(臺北,2007),頁95-96。

[8] 陳有貝,〈金關丈夫的臺灣考古研究與意義〉,收入《臺灣體質人類學先聲——金關丈夫教授文庫贈藏紀念展暨跨領域的南方考古學國際研討會研討會論文資料集》(臺北:2013),頁81-84。

[9] 參見國分直一,〈有肩石斧、有段石斧および黑陶文化〉、鹿野忠雄《臺灣先史時代の文化層》。

[10] 陳叔倬,〈百年體質人類學與臺灣社會的交會〉,收入林淑蓉、陳中民、陳瑪玲主編,《重讀臺灣:人類學的視野──百年人類學回顧與前瞻》(臺北:2014),頁104-105。

[11] 林承緯,〈從金關丈夫的民藝書寫看民藝運動對台灣工藝研究萌芽的影響:以雜誌《民俗臺灣》之〈民藝解說〉為中心〉,《臺灣文獻》第61卷第2期(臺北:2010),頁35-56。

[12] 陳叔倬,〈百年體質人類學與臺灣社會的交會〉,收入林淑蓉、陳中民、陳瑪玲主編,《重讀臺灣:人類學的視野──百年人類學回顧與前瞻》(臺北:2014),頁95-101。

[13] 臺灣體質人類學先聲——金關丈夫教授文庫贈藏紀念展暨跨領域的南方考古學國際研討會,https://www.lib.ntu.edu.tw/events/2013_kanasekitakeo/exhibition.html

[14] 國分直一,〈才アシスである、知的道場であつた金関丈夫先生の研究室〉,收入《臺灣體質人類學先聲——金關丈夫教授文庫贈藏紀念展暨跨領域的南方考古學國際研討會研討會論文資料集》(臺北:2013),頁69-70。

[15] 金関丈夫,〈お願い〉,《解剖学雑誌》第50卷記念特集(東京:1975),頁201。

 

參考書目

中生勝美

 2013〈金關丈夫的民俗研究〉,收入《臺灣體質人類學先聲——金關丈夫教授文庫贈藏紀念展暨跨領域的南方考古學國際研討會研討會論文資料集》,臺北,頁25。

金関丈夫

 1954〈台湾における体質人類学方面の硏究の概說〉,《民族学研究》第18卷,東京,頁105-107。

金関丈夫博士古稀記念委員会編

 1968《金関丈夫博士著作目録抄・金関丈夫博士年譜》。東京:平凡社。

金関丈夫

 1975〈お願い〉,《解剖学雑誌》第50卷記念特集,東京。

小片丘彥

 1983〈金関丈夫先生をしのんで〉,《人類學雜誌》91卷4號,東京,頁431-433。

金関丈夫等著

 1996《臺灣文化論叢》。臺北:南天。

陳艷紅

 1997〈《民俗臺灣》における金関丈夫その人.その寄稿〉,《台灣日本語文學報》11期,臺北,頁213-243。

蔡錫圭、盧國賢

 2003〈台灣體質人類學研究的回顧與成果〉,《台灣醫學》7卷1期,臺北,頁85-89。

范燕秋

 2007〈帝國政治與醫學日本戰時總動員下的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師大台灣史學報》第1期,臺北,頁89-136。

杜靖

 2008〈1895-1950年間的中國體質人類學研究與教學活動述略〉,《人類學學報》第27卷第2期,北京,頁180-188。

林秀嫚

 2008〈台灣生物人類學的晚近發展〉,《南島研究學報》2卷1期,臺東,頁41-54。

王敏東

 2008〈影響臺灣醫學的日本人——以臺北帝大解剖學專長之領導者為中心〉,《臺灣史料研究》第32期,臺北,頁47-59。

林承緯

 2010〈從金關丈夫的民藝書寫看民藝運動對台灣工藝研究萌芽的影響:以雜誌《民俗臺灣》之〈民藝解說〉為中心〉,《臺灣文獻》第61卷第2期,臺北,頁35-56。

葉惠媛

 2010〈臺灣體質人類學研究的發展與回顧〉,《人類與文化》第41期,臺北,頁97-102。

黃宣衛主編

 2011《人類學家的足跡:臺灣人類學百年特展》。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金關丈夫教授文庫贈藏紀念展暨跨領域的南方考古學國際研討會

 2013《臺灣體質人類學先聲——金關丈夫教授文庫贈藏紀念展暨跨領域的南方考古學國際研討會研討會論文資料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陳叔倬

 2014〈百年體質人類學與臺灣社會的交會〉,收入林淑蓉、陳中民、陳瑪玲主編,《重讀臺灣:人類學的視野──百年人類學回顧與前瞻》,臺北: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張文薰

 2017〈帝國邊界的民俗書寫:戰爭期在台日人的主體性危機〉,《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0期,臺北,頁107-132。

盧國賢

 2012〈醫學傳承歷史相片〉,《景福醫訊》第29卷第8期,2012年8月,臺北,頁17。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
 《民俗臺灣——金關丈夫》,https://da.lib.nccu.edu.tw/ft/?m=2304&wsn=0602

臺灣體質人類學先聲——金關丈夫教授文庫贈藏紀念展暨跨領域的南方考古學國際研討會,《關於金關丈夫教授》https://www.lib.ntu.edu.tw/events/2013_kanasekitakeo/about.html#top

文化部

 《臺灣大百科全書——金關丈夫》,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5499

如有侵害版權,請來信告知,謝謝。
anthro@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