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深刻影響了法國人類學和社會科學,儘管師出涂爾幹門下,但是在莫斯的研究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仍嘗試跳脫涂爾幹學派的窠臼,創立新的社會學觀點。莫斯因其分析框架而受到讚譽,該框架被認為比他早期與涂爾幹的研究更靈活、更適合經驗研究的應用。他的作品分為兩類,一類是關於交換作為符號系統、身體技術和人的範疇的主要民族學著作,二是社會科學方法論。
除此之外,莫斯的思想對人類學、文化研究和結構主義論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將民族志書寫方法與歷史、社會學和心理的語境化相結合,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能在一些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包括:Claude Levi Strauss、Pierre Bourdieu、Marcel Granet 和 Louis Dumont 等學者身上看到莫斯的影子。
學界對《禮物》的評價
在第二部分我們有提到,莫斯認為免費的禮物是不存在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其他學者以各式反例給一一挑戰。例如,法國人類學家 Alain Testart(1998)認為以路人給乞丐錢這件事為例,捐贈者和接受者互不認識,也不太可能再見面。在這種情況下,捐贈當然不會造成乞丐一方的回報義務;路人和乞丐雙方都沒有這樣的期望。 Testart 認為莫斯誇大了社會壓力所造成的義務的重要性。
此外,英國人類學家詹姆斯・萊德勞(James Laidlaw)(2000) 提供了另一個非互惠的免費禮物的例子。他舉了印度一群耆那教戒律者所居住的社區為例,該社區主要的組成成員是一群虔誠的耆那教教徒們,過著簞食瓢飲的苦行生活,藉此來達到所謂的精神救贖與心靈平靜。當社區居民遇到耆那教的僧侶時,居民會無償提供食物給正在苦修的僧侶,僧侶必須看起來對食物沒有任何的慾望,只能是非常猶豫和心懷抱歉地接受它們,而在台灣我們也可以觀察到類似的行為出現:化緣。
事實上,現代有各種關於免費禮物的概念挑戰了莫斯原本的禮物經濟論,讓禮物與交換這個主題再度受到高度關注與學者們之間的辯論。話說回來,時至今日依舊沒有人能夠否定莫斯在社會科學學界的貢獻與地位,特別在他的故鄉法國,莫斯還有法國民族學之父之美譽流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