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人|劉書瑜
Sara Ahmed(1969-)
莎拉.艾哈邁德(1969-)是深耕於女性主義、酷兒與種族研究之交織(intersectional)領域的當代重要學者。引入胡賽爾、梅洛龐蒂等學者的現象學理論,結合女性主義、種族理論、馬克思主義與精神分析,發展出新的酷兒理論模型。她也推動「掃興女性主義(feminist killjoy)」,批判被異性戀男性普遍化的幸福快樂觀。就學術的公共實踐而言,更身體力行地反對性騷擾所揭示高等教育機構的制度問題。影響力遍及酷兒、性別、種族、情感、後殖民文化研究,以及都市與政治人類學。
生平介紹
Sara Ahmed 在 1969 年出生於英國的索爾福德市(Salford),1970 年代初隨家人移民至澳洲的阿德萊德(Adelaide)。母親是英國人、父親是巴基斯坦中產階級醫生,家庭的「雙種族性(biraciality)」體現在環繞家中的各種物質,以及回應他人探詢其身份的時刻,這樣的成長背景對Ahmed日後研究的核心主題有重要的影響(Sian 2014:17-18)。
Ahmed 對美術很有興趣,但因父親反對而放棄讀藝術學校(Binyam 2022)。1987 年,Ahmed 進入阿德萊德大學主修英國文學、哲學與歷史,在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期間首次參與學生政治,憤怒於政府對伊斯蘭的論述腳本,Ahmed 閱讀 Gayatri Spivak 等人的作品,開始意識到「文明」、「愛」、「拯救」等語彙如何被操縱以服務於帝國主義的意圖(Sian 2014: 19)。1995 年,Ahmed 在卡迪夫大學的批判與文化理論中心(Centre for Critical and Cultural Theory)取得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討論女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對話和互相穿透,而後發展為專書 Differences That Matter(1998)。
Ahmed 從 1994 年起在蘭開斯特大學婦女研究所擔任講師(lecturer)、2001年升為高級講師(senior lecturer)、2002年升教授(reader)兼主任(director),2004年轉職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的種族與文化研究教授,並於2013年起擔任女性主義研究中心主任,期間出版了數本著作,也參與許多關於「多元性」的體制內工作,如種族平等政策小組(Binyam 2022)。由於金匠學院持續發生教職員性騷擾學生的事件,受害者一再被消音,經過三年嘗試打破集體沉默的努力,制度性問題卻仍未解決,Ahmed 於是在 2016年 辭職以示抗議,也讓自己休息(Ahmed 2016a)。
Ahmed 與伴侶 Sarah Franklin 同居在劍橋郡的一個小村莊,從此不參與學院的研究計畫或接受資助,但依然致力於學術與推動高等教育機構改革,亦推動「掃興女性主義(feminist killjoy)」運動。作為一名獨立研究學者,Ahmed 四處演講、撰寫 feministkilljoy 部落格。2023 年,Ahmed 出版了 The Feminist Killjoy Handbook,剛完成在英國的新書巡迴行程,預計於十月推出美國版本的手冊(Ahmed 2023)。
作品重點
深耕於女性主義、酷兒與種族研究的交織(intersectional)領域,Ahmed相當多產,至今已出版十一本專書,與他人合著三本書,以及發表數十篇期刊文章(ibid.)。以下簡介其中四本書。
(一)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2004)
Ahmed 在本書闡明其對於情感與情緒的現象學詮釋視角。首先批評關於情感與情緒的兩種常見思考方式:第一種是「由內而外」的模式,認為情感是一種內在於個人身體的東西;第二種則是「由外而內」的模式,把情感視為一種社會凝聚的力量,而非主體的自我表達。這兩者都錯誤地假設內部和外部、個人和社會之間的區別為客觀的,而Ahmed提出另一種情感的存有論解釋,即情感本身就是內外之間界線的構成,以指向或遠離對象(object)的方式決定身體之間的邊界,於是情緒與情感可以在社會世界中透過其附著在物體、話語、實踐和主體上的方式被解讀。透過這個基本視角,本書主要以英國政治為例,分章聚焦在不同的情感如何連結到社會和文化實踐,政治權力又如何藉此創造出身體的表面與界線。
(二) The Promise of Happiness(2010)
從「『幸福是值得的』意味著什麼?」這一叩問出發,Ahmed 論證了不幸福與痛苦如何被定位在特定身份身上。藉由快樂的家庭主婦、不快樂的同性戀者與移民的例子,Ahmed 分析情感的主體化作用,說明「壞的感覺」如何能夠且必須轉換為「好的感覺」,以維持幸福的承諾。於是幸福不再只是心理屬性,而是成了一種道德要求(moral imperative),是身為異性戀與多元文化社會的一份子的條件。社會的幸福腳本規範了幸福的方向,而一個被認可為好的主體要能將自己導向適當的對象。然而,幸福與不幸福的感受是在身體經驗到後出現的,變革的意識將萌芽於出乎意料的(out of skin)、異於世界所投射的承諾的體驗,因此 Ahmed 提出「有希望的焦慮」,作為對單一幸福承諾的反動(Weems 2012)。
(三) On Being Included: Racism and Diversity in Institutional Life(2012)
藉由對多元性從業者(diversity practitioners)的訪談與Ahmed自身經驗,本書的討論圍繞在英國高等教育機構的多元性工作。在大學裡,「白皮膚」是常態,少數族群則被標記為他者,被制度之牆阻擋在外。當機構開始使用「多元性」的語彙,雖然將更多不同的人「帶上檯面」,卻也導致對弱勢群體的象徵性消費,且否認種族主義的影響,以空泛的「多元」迴避平等與社會正義責任。Ahmed 批評大學對不平等問題的處理只有淺層的「勾選框方法(tick-box approach)」,並描述多樣性如何成為債務(debt),讓少數群體對機構的多元性承諾心存感激,而落入一種規範的、有條件地包容的被動位置(Khoo, etc 2021)。Ahmed 強調以批判眼光檢視機構的多元性計畫,持續指出種族主義的存在。
(四) Living a Feminist Life(2017)
在這本辭去學院職位後出版的第一本書,Ahmed 講述自身從一個執著的(willful)女孩蛻變為一名女性主義者的生命故事(Ahmed 2016b),並論述種族主義、階級壓迫與性別歧視如何交織在社會關係中,以及女性主義理論如何有助於看見權力的壓迫、凝聚抵抗社會規範的力量。站在「掃興女性主義」(feminist killjoy)的立場,除了延續對大學機構以多元主義的修辭掩蓋權力關係的檢討,Ahmed 也探討以作為一名女性主義者在社會上所面對的阻力,鬥爭的過程充滿挫折,因此需要學習與斷裂(fractures)共處。最後,在 ”A Killjoy Survival Kit” 與 ”A Killjoy Manifesto” 兩個結論中,Ahmed 提供幫助掃興女性主義者堅持下去的建議與資源,以及十點行動方針,重申日常抵抗多重交織的壓迫的重要性(Brigagão 2020)。
影響與評價
Ahmed 的學術生涯在英國黑人女性主義(black British feminism)的脈絡下,受種族與性別研究學者 Heidi Mirza 的引導,建立了黑人女性主義者的認同;作家 Audre Lorde 則相當程度地形塑了 Ahmed 的思想與寫作實踐,透過書寫自身經驗,將理論概念帶入生活中;Frantz Fanon、Gayatri Spivak 和 Edward Said 對殖民計畫的剖析以及非白人如何被建構為他者的論述亦影響了 Ahmed 的學術軌跡。Ahmed 自述,每年在課堂教授《東方主義》都讓她回頭審視那些理所當然的「知識」。此外,Homi Bhabha 的嘲仿(mimicry)理論也對 Ahmed 發展「幸福」的批判有所助益(Sian 2014: 20-21)。
擁有廣泛的知識背景,Ahmed 早期研究聚焦在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酷兒現象學與情感等理論的探究,而隨著多元性工作的參與,她的注意力轉向了學術機構本身,方法亦產生變化,尤其在成為獨立研究者後——Living a Feminist Life(2017)與 The Feminist Killjoy Handbook(2023)不再僅僅是研究分析,而是構成了 Ahmed 為推動改革的行動實踐的一部份。因此,Ahmed 無法被歸類於當代學科分野下的特定領域,而由於 Ahmed 至今持續著述,且活躍於公共領域,亦難以在此刻對其生平貢獻下定位。下文嘗試陳述 Ahmed 目前的學術工作帶給學界三個方面的影響。
首先是女性主義/酷兒理論。2017 年,Ahmed 獲頒紐約市立大學 LGBTQ 研究中心(CLAGS: The Center for LGBTQ Studies)的凱斯勒獎(Kessler award),此獎項是頒發給對 LGBTQ 研究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學者。Ahmed 的影響其一為引入胡賽爾、梅洛龐蒂等人的現象學理論並結合女性主義、種族理論、馬克思主義與精神分析,發展出新的酷兒理論模型(Ahmed 2023);其二為「掃興女性主義」的主張與實踐。Living a Feminist Life 中以生命經驗為基礎對身份交織性與認同過程的深入思考,使得這本書與世界各地的女性主義者所面臨的日常鬥爭產生共鳴(Brigagão 2020: 124)。Ahmed 更積極幫助女性發出自己的聲音,反抗父權社會秩序所定義的幸福快樂掩藏的壓迫。
第二,從 1980 年代,人類學便開始研究不同社會中情緒的文化意涵,在近年的「情動轉向(affective turn)」浪潮中,人類學者更深入探討情感與身體、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並透過民族誌研究方法挖掘社會建構之外的「感受的真實」(Rutherford 2016)。而 Ahmed 發展了開創性的情感理論,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2004)採用阿圖塞的主體概念,將情感理論化為一種展演(Athanasiou, etc 2012: 7)。Ahmed 的其他作品亦顯示了情感如何聯繫或分離我們與他人的身體,從而與空間、流動性、行動、權力和身份政治相關聯(Morrison 2020: 147)。這樣的理論視角,有助於都市人類學者與政治人類學者分析階級、性別、種族的語言與情感政治交織的方式(Athanasiou, etc 2012: 9),或是更廣泛地,重新想像各種身體在世界中生存的樣態。
最後,是關於實踐。自後現代主義批評以降,當代人類學一直帶有強烈的反身性——反省自身學科發展與帝國主義、種族主義的糾纏,以及這段歷史如何影響現在的學者與所謂「他者」、與公眾之間的關係。公共人類學提倡政治與社會實踐,也必須面對握有知識權力的學者或學術機構,其行動帶來的影響與意義。Ahmed 在這些方面都能為我們帶來啟發。Ahmed 的理論中對於高等教育機構的批判,無論是討論權力和不平等是如何透過感覺的結構來促成,或是以去殖民的立場處理學術界問題,都提供了人類學界重新檢視自身的工具。
參考書目
Ahmed, Sara
2016a Resignation is a Feminist Issue. feministkilljoys,
https://feministkilljoys.com/2016/08/27/resignation-is-a-feminist-issue/.
2016b A Feminist Army. feministkilljoys,
https://feministkilljoys.com/2016/10/19/a-feminist-army/.
2023 BIO. SARA AHMED, https://www.saranahmed.com/bio-cv.
Athanasiou, Athena, Pothiti Hantzaroula and Kostas Yannakopoulos
2012 Towards a New Epistemology: The “Affective Turn”. Historein 8: 5-16.
Binyam, Maya.
2022 You Pose a Problem: A Conversation with Sara Ahmed. THE PARIS REVIEW,
https://www.theparisreview.org/blog/2022/01/14/you-pose-a-problem-a-
conversation-with-sara-ahmed/
Brigagão, Jacqueline I. Machado
2020 Reviewed: Living a feminist life Sara Ahmed. Feminism & Psychology 30(1): 121-140.
Khoo, T., Burford, J., Henderson, E. Liu, H., Nico lazzo, Z.
2021 Not Getting Over It: The Impact of Sara Ahmed’s Work within Critical University Studies.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Studies 42(1): 84-98.
Morrison, Alexandra
2020 The Politics of Feeling: The Phenomenology of Affect in Sara Ahmed and Judith Butler. Symposium 24(2): 144-167.
Rutherford, Danilyn
2016 Affect theory and the empirical.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45: 285-300.
Sain, Katy P., ed.
2014 Conversations in Postcolonial Thought.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Weems, Lisa
2012 “Review of The Promise of Happiness by Sara Ahmed.” philoSOPHIA 2: 229-233.
延伸閱讀
Ahmed, Sara
2004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Queer Phenomenology: Orientations, Objects, Other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0 The Promise of Happines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2 On Being Included: Racism and Diversity in Institutional Life.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7 Living a Feminist Life.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21 Complaint!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23 The Feminist Killjoy Handbook. Cypress: Seal Press.
如有侵害版權,請來信告知,謝謝。
anthro@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