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規劃理念與架構

  本系課程架構規劃概念,在大學部強調人類學四大分支,但發展方向主要著重在考古學、社會文化人類學、博物館學三領域;研究所則專注在具有文化人類學與考古學的基本基礎上發展專精領域。課程架構依可能修課的考量分二方向規畫:

A. 「專題」與「區域」架構

  課程依性質大致區分為「專題」與「區域」二大群組;而碩、博士班課程另增加有「研究方法」群組。相關課程主要又歸類區分為幾大類:(1)核心課程─含基礎理論、學史、方法與報告寫作等;(2)考古學議題;(3)文化人類學議題;(4)物質文化與文化資產課程;以及(5)區域課程等五大類。(見圖1)

圖1、本系課程架構

各類可成詳細資料請進本校課程地圖查詢

B. 領域專長架構

  此方向的課程架構旨在突顯本系教學在人才培育、未來就業方向或研究專業學群等上的特色。特色課程模組強調課程的屬性與關聯性、明確的課程串聯主軸與精實度,藉此提供較清楚的修課指引,幫助學生有方向性與系統地探索、學習、儲備多元與具明確志向的學力,為職涯發展或進深研究奠定基礎。此領域專長又分為「核心能力」、「就業應用」與「學術專業」等三類模組。

核心能力模組

課類/領域專長 考古學專長 文化人類學專長
應用 考古田野實習與方法 文化田野實習與方法
理論&方法 考古學史 人類學史
史前史 文化人類學
基礎 考古學概論 人類學

就業應用模組

課類/領域 專長 博物館& 展示設計 文物典藏管理 考古學類文化資產調查 考古學類文化資產行政 社區營造議題
應用
  • 博物館的展示設計:考古學與民族學個案實作
  • 考古學的詮釋與展示設計
  • 宗教、博物館與數位轉譯
  • 漢人神怪文化與博物館策展
  • 民族學藏品整理及實習
  • 人類學展品解說與實習
  • 考古學田野實習與方法
  • 考古學知識的表述:文字以外
  • 文化資產與智慧財產權
  • 公共考古學:理論與實踐
  • 文化、社區與日常生活: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
  • 當代社會的人類學觀察與實踐
理論&方法
  • 策展與博物館的民族誌分析
  • 策展與人類學知識的應用
  • 原住民與博物館:變動的觀念、關係與實作
  • 文化資產與材料分析
  • 文化資產保存的理論與實踐
  • 地理資訊系統與考古學
  • 電子考古學
  • 文化資產與材料分析
  • 文化資產保存的理論與實踐
  • 東亞與東南亞考古文化遺產中的政治與國家主義
  • 文化資產保存的理論與實踐
  • 物質文化研究
  • 口語文化與書寫文化
  • 文化資產與智慧財產權
  • 文化資產保存的理論與實踐
  • 人類學與文化政策研究
  • 人類學與文化政策研究
基礎
  • 博物館學導論
  • 物質文化研究
  • 博物館學導論
  • 人類學與文化政策研究
  • 公共人類學
  • 考古學知識與當代社會
  • 社區營造與人類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