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系週五演講系列
講 題 | 因為空污看見風,透過風聞望到海——以大林蒲空氣社會運動為例談風的時空政治 |
講 者 | 簡旭伸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學位學程) |
時 間 | 2021年10月15日(五),15:00-17:00 |
地 點 | 臺灣大學水源校區行政大樓人類學系201教室 |
演講簡介 | 空污議題無疑是當代重要環境議題。然既有研究,或是低碳轉型或是風險認識,大多是從空氣污染物的角度出發,相對較少關照空污乘載於「空氣與風的流動」,也因此缺乏一種「人與空氣與風之三維立體量體環境」互動的思考。 以此觀之,高雄大林蒲2010年以來的空氣社會運動就顯得格外特別,當地以「保衛西南風」為名,成功擋下南星計畫開發案,以及之後舉辦一連串「西南瘋音樂祭」,說明一種人與風的特殊關係。 我們結合量體地理學(volume geography)、環境人類學者Tim Ingold的天氣世界理論(weather world),以及德勒茲瓜達西的平滑空間(smooth space)環境哲學等視角,主張人雖然看似無法主動觸摸到風,但在與空污在風中交纏的身體觸覺、嗅覺、視覺等感官實作中,「因為空污看見風」。 更進一步考察當地感知的西南風,有著歷史地與文化地根基於一種海、陸、空混合下的時間與空間生活「節奏」,包括夏季西南季風,以及春秋兩季白天的西南海風,連帶提醒著鹹鹹有(無)海味、甚至回想到當年出海打魚、海攤牽罟、門口曬烏魚子等,等於是「透過風聞望到海」。 換言之,居民在與空污糾纏過程中,動態地建構了自身、量體(大氣、海洋等)、工廠、聚落等,一種人在天氣世界中有一種與「海天共鳴」(resonating the windscape)的關係。我們的系列研究,一來可以彌補風、天氣、大氣等面向在「人與環境關係」研究的不足,二則有助於未來如何將風與海等流動議題,帶入土地變更與遷村規劃政策溝通實務的可能性。 |
本演講毋須報名,歡迎所有師生參加;惟防疫期間請遵守相關規定
(例如配戴口罩、量測體溫、實名制與人數管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