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人|蕭穎穗

Marcel Mauss(1872-1950)

  馬塞爾・莫斯為法國人類學家與社會學家,其研究範圍包含「個體跟國家之間關係」、「群體跟社會的關係」及「跨領域研究:精神混亂、幻象等。」

生平介紹

  Marcel Mauss 為法國人類學家與社會學家 。莫斯出生於一個猶太世家,他自幼深受家庭的影響,不僅學習了許多關於猶太教的知識,同時也學習了不常見的語文——希伯來文。家族世代虔誠信奉的猶太教擁有獨特的儀禮儀式與禁忌,這些規範啟發了莫斯日後對宗教的研究興趣;深厚的語言基礎則為他日後研究時引經據典的最佳工具等,加上他喜愛閱讀各式書籍,也熱衷於觀察自然與身邊發生的大小事,所以我們似乎在牟斯小時候時就能夠看出他身上有著學術巨擎的影子。

  而另一個讓莫斯出名的原因就是他與涂爾幹之間的關係,同樣作為社會科學家的兩人其實都是出自於同一個猶太大家族,兩人是舅姪。因此舅舅涂爾幹對他造成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兩人前後投身於法國的社會學研究,涂爾幹創立社會科學的研究先河,莫斯就是確立了社會科學在法國學界的的地位。

  在莫斯的學術生涯中他某種程度上繼承舅舅的派別,但又不完全按照舅舅提出的方法論進行他的研究。接受涂爾幹的學術訓練時,莫斯充分體認到經驗現實的重要性:一個在經典裡面描述的情節如果要在現實中實現,會構成怎麼的現實?這是一套非常特殊的循環論證系統,透過閱讀經典提出問題意識,在用其他文本佐證和自身對相關現象的研究,建立出一個各社會通用的 Total social fact,這也是涂爾幹主義學派的代表研究法,也深刻影響後世的社會學家,如李維史陀。

  作為一位學者而言,莫斯的經歷和著作一定是非常特別的。出生在書香和宗教之家的他積極參與社會運動,關心勞工階級與社會現象,也曾轉行當過記者,書寫過一些紀實報導,緊跟著法國政治的脈動。看似是左派主義的他卻在日後寫了一篇批判蘇維埃政權的文章,揭露失職的左派政權的醜惡面貌。儘管莫斯的學術文章零碎,但是他的興趣發展得相當廣泛:國家與個體的關係、宗教、巫術、交換經濟皆是他的研究範圍,但是他的作品篇篇經典,在短篇幅的描述中蘊藏他用心、小心地堆砌的心血結晶。

作品重點

  莫斯著有不少知名的文章,其中又以《禮物》一文最為後世所津津樂道。談到關於《禮物》,一百位人類學家就有一百種詮釋它的方式,不過我們仍可以從各式批判性的文章中找出共同的評價,而且大多以好評居多,那麼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禮物》到底在說什麼。

  禮物,應該說贈與與交換的結構是由它的流通方法決定的,在莫斯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發現他的研究方法:首先,在兩個劃定但相距較遠的地理區域(太平洋和澳大利亞的某些區域;北美)中特別重要的事實作為調查對象來解決;第二,通過不斷的延伸,研究了古羅馬法、經典印度法、日耳曼法、凱爾特法和中國法中以饋贈為基礎的交換制度的存在,最後,他還得出一個基本結論:物質之間的交易並非僅只是原始的交換形式如此簡單——給予某物就是給予自己的一部分,而那些部分是被借出,不是單純被贈與。因此,在禮物經濟中,送禮者與受贈者的關係是連結緊密的,給予的行為成為了必須償還的債務,這使得受贈者有了強烈的驅動力去達成一件事:我必須回禮。

  莫斯區分了三項社會義務:一、給予,這是建立和維持社會關係的必要的初始步驟;二、接受,因為拒絕接受就是拒絕與社會關係網有所連結;三、回報,回報是為了證明一個人的自己的慷慨、榮譽和財富(Batsheva Goldman-Ida  2018: 341)

  最好的例子是馬林諾夫斯基研究的初步蘭群島的庫拉交換圈。在這個系統中,完全免費的禮物並不存在,交換總是需要互惠的,給予的行為創造了一種社會聯繫,接受者有義務回報,這種特殊的社會關係保證了對外的、島際的貿易,也形成了穩定的物質、人力的交流網絡。

  莫斯從古老的交換制度中得出的結論是:沒有歸還的「免費」禮物是一個矛盾,因為它並不能建立社會聯繫。繼涂爾幹尋求通過團結的概念來理解社會凝聚力之後,莫斯的論點是團結是通過禮物交換創造的社會連結來實現的。莫斯強調,交換禮物是出於依附他人的意願——讓人們承擔義務,因為理論上這種禮物是自願的,但實際上它們是根據義務給予和償還的。(D.Walczak  2015: 506)

影響與評價

  莫斯深刻影響了法國人類學和社會科學,儘管師出涂爾幹門下,但是在莫斯的研究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仍嘗試跳脫涂爾幹學派的窠臼,創立新的社會學觀點。莫斯因其分析框架而受到讚譽,該框架被認為比他早期與涂爾幹的研究更靈活、更適合經驗研究的應用。他的作品分為兩類,一類是關於交換作為符號系統、身體技術和人的範疇的主要民族學著作,二是社會科學方法論。

 

  除此之外,莫斯的思想對人類學、文化研究和結構主義論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將民族志書寫方法與歷史、社會學和心理的語境化相結合,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能在一些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包括:Claude Levi Strauss、Pierre Bourdieu、Marcel Granet 和 Louis Dumont 等學者身上看到莫斯的影子。

 

學界對《禮物》的評價

  在第二部分我們有提到,莫斯認為免費的禮物是不存在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其他學者以各式反例給一一挑戰。例如,法國人類學家 Alain Testart(1998)認為以路人給乞丐錢這件事為例,捐贈者和接受者互不認識,也不太可能再見面。在這種情況下,捐贈當然不會造成乞丐一方的回報義務;路人和乞丐雙方都沒有這樣的期望。 Testart 認為莫斯誇大了社會壓力所造成的義務的重要性。

 

  此外,英國人類學家詹姆斯・萊德勞(James Laidlaw)(2000) 提供了另一個非互惠的免費禮物的例子。他舉了印度一群耆那教戒律者所居住的社區為例,該社區主要的組成成員是一群虔誠的耆那教教徒們,過著簞食瓢飲的苦行生活,藉此來達到所謂的精神救贖與心靈平靜。當社區居民遇到耆那教的僧侶時,居民會無償提供食物給正在苦修的僧侶,僧侶必須看起來對食物沒有任何的慾望,只能是非常猶豫和心懷抱歉地接受它們,而在台灣我們也可以觀察到類似的行為出現:化緣。

 

  事實上,現代有各種關於免費禮物的概念挑戰了莫斯原本的禮物經濟論,讓禮物與交換這個主題再度受到高度關注與學者們之間的辯論。話說回來,時至今日依舊沒有人能夠否定莫斯在社會科學學界的貢獻與地位,特別在他的故鄉法國,莫斯還有法國民族學之父之美譽流傳著。

參考書目

Valerio VALERI.

 2013  Marcel Mauss and the new anthropology. HAU: Journal of Ethnographic Theory 3 (1): 262–286

Fournier, Marcel

 1994  Marcel Mauss: A Biography. France: Arthème Fayard.

D. Walczak

 2015  The process of exchange, solidar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responsibility. Mediterran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6 (1S1), p. 506

Batsheva Goldman-Ida

 2018  Hasidic Art and the Kabbalah. Brill Academic Pub.

延伸閱讀

Marcel Mauss

 1990[1922]. The Gift: forms and functions of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London: Routledge.
 2001[1902]  A General Theory of Magic. London: Routledge.
 2003[1909]  On Prayer. W. S. F. Pickering, trans.  New York: Berghahn Books. 
 2014[1968]  《社會學與人類學》。上海譯文出版社翻譯。中國:上海。

Marcel Fournier

 2013[1994] 《莫斯傳》。北京大學出版社譯。中國:北京。

 

如有侵害版權,請來信告知,謝謝。
anthro@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