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人類學系週五演講系列

 

講題:STS 早年的人類學時期及二者互動的後續線索

講者:傅大為教授(國立陽明大學榮譽教授)

主持:呂欣怡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時間:2020.11.20(五)14:00-16:00

地點:臺灣大學水源校區行政大樓人類學系201教室

 

演講簡介:

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從1970年代初在英國開始浮現,到今天已發展成為人文社會領域中對科技/醫療研究的重要學門,除了歐美的既有重鎮外,在東亞、拉丁美洲也群起發展,顯示今天世界各地「科技與社會」的問題關係所受到的重視。因為發展時間較為短暫,過去談到STS的歷史,學界常想當然爾地認為它是受1962年孔恩的經典《科學革命的結構》影響而發展出來的新學門。但情況並非如此,STS的興起,與二戰之後歐美殖民主義的趨於結束,還有之後延伸出來的越戰及冷戰均有密切關係,歐洲人文社會學術也逐漸進入到一個反省與走新路的歷程。在這個脈絡下,筆者討論STS早年的主流:科學知識的社會學(SSK,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如何在英國受到1960年代社會人類學發展的刺激與影響。許多STS人當年都熟悉社會人類學的非洲研究,特別是Evans-Pritchard, Mary Douglas, Robin Horton等人的社會人類學。Douglas, Horton等人類學家在七八零年代其實與STS互動頻繁。但這個STS早年的人類學時期,到後來反而在各種新情況中被逐漸遺忘,被看成與西方科學史研究的歐洲中心主義一樣,遭後來者一併批評。同時八九零年代的批判人類學如G. Marcus, M. Fischer等開始批評Douglas的保守主義,而STS的健將Bruno Latour(拉圖)也開始以對稱人類學(symmetric anthropology)的旗幟,以行動者網絡理論(ANT)為基礎,批評SSK過去的許多基本概念,如強綱領(strong programme)等,繼而引起STS內部的論戰,幾個派別之間互別苗頭至今。當然,拉圖與後來人類學的發展關係也非一帆風順,而批判人類學對人類學史的批判是否也公平?所以從一九七零年代開始,到二十一世紀的後續,我們如何來看STS與人類學可能的互動型態與後續線索?

 

演講參考資料:

  1. 傅大為,2019〈第四章:思考部落社會:SSK早年的人類學時期〉,《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頁203-289。臺大出版中心.臺大哈佛燕京叢書。

  2. Daiwie Fu (2020) A genealogical explication on the emergence and constructions of STS: a view from East Asia, Tapuya: Latin Americ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3:1, 192-204, DOI: 10.1080/25729861.2020.1785114

 

講者介紹:

傅大為教授,清大物理系畢業,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博士。前任國立陽明大學STS所特聘教授,現為國立陽明大學榮譽教授。研究領域為:科技與社會研究、近代臺灣的性別與醫療、科技與東亞社會、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發表數十篇各領域的中、英、義、韓文論文。著有《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2005)、《回答科學是什麼的三個答案:STS、性別與科學哲學》(2009)、《異時空裡的知識追逐──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論文集》(1992)等書,創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科技、醫療與社會》、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EASTS)國際季刊等,並曾擔任EASTS創刊主編(2007-2012)。(以上取自講者專書《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臺大出版中心.臺大哈佛燕京叢書,2019。)

創辦陽明大學STS研究所之前,傅大為教授任教於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是台灣的科學史、科學哲學與STS研究重要奠基者。曾任國立陽明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以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創社社長。

講者簡歷與著作目錄,請參考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網頁(http://sts.ym.edu.tw/index.php?act=member&pid=0&cid=0&id=7)。

 

*本演講毋須報名,歡迎所有師生參加;惟防疫期間請遵守相關規定(例如配戴口罩、量測體溫、實名制與人數管控等)
**會後將安排informal reception與講者交流,歡迎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