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柔君(Jou-chun Lu)
現職:專任助理教授
專長:歷史考古學、貿易陶瓷研究、台灣考古學、琉球考古學、東亞考古學
簡歷
學歷:日本大阪大學文學研究科文化形態論考古學講座博士(2018)
經歷:2020.8- 國立臺灣大學 專任助理教授
2019.7-2020.7 國立臺灣大學 博士後研究員
2019.5-2020.4 國立臺灣大學 訪問學者
2018.9-2019.5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研修生
聯絡方式
E-mail: rorolu@ntu.edu.tw
Office: 水源校區行政大樓人類學系403室
TEL: (02)3366-4731
碩士時期以琉球列島南部區域與臺灣東海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為研究對象。博士時期則將視野拓展至東亞地區,關注歷史時期的文化交流。博士論文主要討論唐宋時期中國南方生產的陶瓷器如何為日本平安王朝所消費,以及其行動上的意義。
陶瓷在交流上的重要性、其形制對於時代變遷的敏感度,以及易於流通、保存的特性,使得陶瓷成為考古學研究貿易行為模式與文化內涵的良好材料。然而,過往的貿易陶瓷研究著重於陶瓷定年、產地與流通路線探討,少對貿易主體內涵進行探討。貿易的過程包括生產、流通與消費,有不同文化群體參與此一過程。我認為可以從中觀察不同文化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如何受到群體需求與偏好影響,以及彼此的互動。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物質在這些行動中的意義,又反過來對原本的社會造成何種影響。
我在未來將延續博士論文的主題,進一步分析東亞不同區域的陶瓷消費情形,對生產、流通與消費狀況進行微觀檢討,同時以宏觀角度審視唐宋時期東亞地區的交流網路,討論各個文化群體在貿易上的行為模式差異,分析其中如何反映各地文化對自我與他者的定位。換句話說,是要透過東亞貿易網路中具體的物質與文化交流,以及物質在各個文化群體中的作用力及反作用力,理解進入大航海時代以前的東亞區域,架構出古代中世的國際社會情境。並期許能擴大研究的時間縱深與空間,探索大航海時代前後東亞貿易交流圈的變化。
學位論文
2018 | 《唐宋期越窯系青磁の研究》。大阪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論文。 |
2012 | 《臺灣東海岸與琉球列島之史前文化比較暨相關問題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
期刊論文
2020 | 〈故事與說故事的人—日本考古學論域中性別觀的更迭與限制〉。《婦研縱橫》112:40-53。 |
*2017 | 〈越窯系青磁碗の基礎的研究-器形・法量・文様と焼成法〉。《待兼山論叢》51:81-108。 |
*2014 | 〈琉球先島群島下田原期與臺灣東海岸花蓮溪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之文化內涵探討:新資料及技術選擇觀點的嘗試〉。《考古人類學刊》81:29-82。(TSSCI)。 |
2011 | 〈慈濟大學所藏花蓮地區陶質考古標本研究〉。《東臺灣研究》16:27-66。 |
2010 | 盧柔君、胡正恆、林子晴 〈琉球先島群島下田原期與臺灣東海岸花蓮溪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之文化內涵探討:新資料及技術選擇觀點的嘗試〉。《考古人類學刊》81:29-82。(TSSCI)。 |
專書章節
2018 | 〈越窯系青磁碗の型式学的再検討〉。刊於「大阪大学考古学研究室開設30周年記念論集」,《待兼山考古学論集Ⅲ》。大阪大学考古学研究室編,頁753-766。豐中:大阪大学考古学友の会。 |
2018 | 〈機能からみた 10 世紀代越窯系青磁碗〉。刊於《大阪大学・関西大学・京都府立大学・明治大学4大学合同考古学・古代史大学院生研究交流プログラム 成果報告書》,頁76-83。東京:明治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2018/1/7-2018/1/8) |
會議論文
2020 | From Prehistory to History: the Transition of Exchange Patterns in Iron Age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Archaeology in East Asia: Bridge Building to Natural Sciences (workshop), Berlin, February 11-15. (Deutsches Archäologisches Institut) |
2018 | 〈9~11世紀越窯系青瓷出土分布所展現之流通差異〉,「2018年臺灣考古學年會」宣讀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國際會議廳,7月6日-7日。 |
2017 | 〈臺灣金屬器時代的島外交易模式初探:以淇武蘭遺址下文化層出土陶瓷為例〉。刊於《2016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會議論文集》藍冊,頁160-185。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17/7/6 -2017/7/8) |
2016 | A Typology of Chinese Ceramics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in 8-11th Century Jap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7th Worldwide Conference of SEAA (The Society for East Asian Archaeology) ,Boston, June 8-12. |
2011 | The Neolithic Cultures in Southern Ryukyu and Eastern Coast of Taiwan: Difference and Correl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5th Worldwide Conference of SEAA (The Society for East Asian Archaeology), Fukuoka, June 6-10. |
2011 | 〈一份業餘考古收藏的觀察報告:以花蓮地區史前石質遺物為例〉,刊於《2010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下冊,頁11Ⅲ1-11Ⅲ52。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11/5/28-2011/5/29) |
計畫報告
2019 | 盧柔君、肥田翔子 〈器種組成〉。刊於「2016 ~ 2018年度JSPS(日本学術振興会)科学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C) (課題番号16K03155) 研究成果報告書」,《古代日本の手工業生産をめぐる諸問題》。高橋照彥編,頁79-88。豐中: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考古学研究室。 |
2017 | 盧柔君、木村理 〈篠窯跡群西山一號窯—出土遺物〉。刊於《古代日本とその周辺地域における手工業生産の基礎研究(改訂増補版)》。高橋照彦、中久保辰夫、上田直弥編,頁59-68。豐中: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考古学研究室。 |
2016 | 盧柔君、木村理 〈篠窯跡群西山一號窯—出土遺物〉。刊於「2012 ~ 2015年度JSPS(日本学術振興会)科学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B) (課題番号24320156) 研究成果報告書」,《古代日本とその周辺地域における手工業生産の基礎研究》。高橋照彥編,頁59-68。豐中: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考古学研究室。 |
2015 | 盧柔君、岩越陽平、平井洸史、肥田翔子 〈発掘調査〉。刊於《西山1号窯―篠窯跡群における瓦陶兼業窯の調査》。高橋照彥、中久保辰夫編,頁7-11。豐中: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考古学研究室。 |
2013 | 陳有貝、李貞瑩、盧柔君 《國道五號二龍河段側車道延伸新闢工程與淇武蘭遺址重疊範圍之搶救發掘計劃案第一次後續擴充計劃結案報告》。宜蘭縣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執行。 |
2010 | 胡正恆、盧柔君 《慈濟大學考古隊收藏花蓮區域石器與陶質遺物研究》(未出版)。 |
其他
2019 | 〈日本皇國史觀與考古學的戰爭:世界遺產百舌鳥・古市古墳群〉。「芭樂人類學」,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732,2019年07月29日上線。 |
2018 | 〈遺址小旅行:東亞海島之旅—沖繩〉。《Joy愛十三行》7:44-51。 |
2012 | 後藤雅彦(盧柔君譯) 〈中国東南史前文化及其交流〉。「慶祝厳文明先生八十寿辰論文集」,《考古学研究》9上,頁106-117。北京:文物出版社。 |
2012 | 〈探訪海風中的史前文化—琉球群島田野中的人、物與學術〉。《人類與文化》43:161-167。 |
2010 | 〈探坑之外,聊卑南遺址的過去與現在〉,《文化驛站》27,頁20。 |
暫無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