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人|胡宇杰

鹿野忠雄(1906-1945)

  鹿野忠雄(Tadao Kano/かの ただお)(1906-1945)為日本知名博物學家、地理學家、文學家、民族人類學家甚至考古學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登山家與探險家。他將短短的一生幾乎都奉獻於臺灣,為臺灣自然史與民族考古學留下不朽的功業。

鹿野忠雄(雙手抱胸者)在紅頭村駐在所前的留影(圖:人類學玻璃版影像選輯)

Figure1 鹿野忠雄(雙手抱胸者)在紅頭村駐在所前的留影(圖:人類學玻璃版影像選輯)

生平介紹

  明治39年(1906)10月24日,鹿野忠雄生於日本東京市郊淀橋町柏木(現位於新宿區北新宿)。父親名為直司、母親名欽,而鹿野忠雄是一家七口中的長子。鹿野從小便喜歡爬山、採集昆蟲。在父親的放任與母親的支持下,他用簡單的採集工具在故居附近的田園中自由地玩耍。據說,鹿野忠雄兒時的玩伴便是鍬形蟲。

  鹿野忠雄幼時對昆蟲濃厚的興趣,甚至讓他荒廢了課業。因此,父親讓他投考學風自由的開成中學,繼續他的昆蟲夢。在中學二年級時,14歲的鹿野獨自前往父親的出生地──福島縣採集昆蟲。在為期一個月的壯遊中,一方面顯現出他獨特的個人旅行風格,另一方面也使他完成學術上的處女作──刊登於《昆蟲世界》的〈福島縣產蝶類目錄〉(1920)。後續相關論文的發表不但使學術圈開始注意到這位「昆蟲少年」,也使得鹿野得以向橫山桐郎、江崎悌三、松村松年等昆蟲專家學習,進而產生前往南方島嶼──臺灣就學的憧憬。

  鹿野畢業後的第二年(1925),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的高等科(後於鹿野畢業時改稱臺北高等學校)終於創立。興奮至極的鹿野忠雄突破重重難關,成為第一屆40名日本學生中的一員。在高校就讀時,鹿野幾乎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千山萬壑之中。在登山方面,鹿野幾乎走遍了全臺各大山頭,甚至攀爬了當時令研究者聞之色變的玉山與雪山,帶來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除此之外,此時的鹿野也漸漸展露出對於民族學的關懷。在鹿野的各次調查中,他都是獨自一人從臺北出發,到當地才雇用原住民夥伴協助完成採集工作,與當時由警察保護前往的調查團截然不同。

Figure 2 為了鍛鍊體魄而在冬天裸著上半身的鹿野忠雄(山崎柄根,1998)

  鹿野忠雄在校四年,期末考缺席、加起來不到兩年的出席率使他一度無法畢業(已經延畢一年)。所幸校長三澤糾基於鹿野發表無數期刊論文、自學希臘文與拉丁文的表現上,力保鹿野忠雄於1929年畢業。對於三澤校長而言,「栽培這樣的學生才是真正的教育」(山崎柄根,1998)。可以說,校長非軍國主義式的教育理念正是造就鹿野學術成就的重要推手。

  1930年,鹿野忠雄考上東京帝國大學地理科,投身於生物地理學的研究。同年,他在臺東認識了一位阿美族青年──托泰‧布典(Totai Buten) ,兩人一拍即合,成為往後高山踏查的終生夥伴。1934年,鹿野受臺灣總督府聘僱而從事高砂族及南方民族研究(尤其在蘭嶼一帶)。而後在大東亞戰爭爆發後期(1944),鹿野由於文化人類學的專長被政府派駐到馬尼拉、北婆羅洲(沙巴)等地從事民族學調查。1945年7月15日(停戰前一個月),鹿野忠雄留下最後一則口信:「我很想利用通往山地部落的道路回去(營地)」。從此便與助理金子失蹤於熱帶叢林,成為其妻靜子口中「忘記回來」的博物學者。

作品重點

  在鹿野忠雄短短38年的人生中,主要著作有《臺灣雪山山脈動物地理研究》、《山、雲與蕃人》、《臺灣原住民圖譜:雅美族篇》、《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等,範圍遍及昆蟲學、地理學、人類學、考古學甚至高山文學,堪稱全才。


一、生物學

  在生物學領域,鹿野發表超過153篇論文。除了發現無數蝶類 、甲蟲、高山哺乳動物的新品種外,鹿野忠雄更進一步地探討過去地質、氣候與環境變遷對於生物分布的影響。在臺北高校就讀時,受到華萊士生物地理線的啟發,鹿野專注於臺灣高山與蘭嶼(舊稱紅頭嶼)的特有物種。透過比較蘭嶼與臺灣發現的物種,鹿野發現兩地的生態並不連貫。比起相隔72公里的臺灣島,蘭嶼的生物更較偏向於菲律賓系統。因此,鹿野提議將界線的北段延伸至蘭嶼與臺灣之間,而修正後的新華萊士線也被稱作為「鹿野線」(Kano’s line)。

  值得注意的是,當鹿野在紀錄各類物種時,都會順便用音標記錄下當地人對此物種的稱呼。這項傳統在戰後逐漸被忽略,絕大多數的圖鑑中只注重於官方推行的華語名稱(楊允言,2000)。此外,鹿野忠雄也常常提到他與原住民獵人一同上山打獵的故事。他除了讚嘆原住民身手矯健的獵捕技術外,更著力於描寫原住民愛物惜物、富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人生哲學。


二、地理、地質學

  在地理學方面,鹿野忠雄提出臺灣高山曾有冰河遺跡的證明,震驚學界。地質學的研究講求實地考察,鹿野在1926至1934年曾8度造訪雪山一帶,共找到34個圈谷,另外也在南湖大山一帶發現12個圈谷,最終這些結果於1932年正式向學界發表。他附上詳盡的地圖與照片,說明冰河可能曾出現在這座低緯度島嶼上。這論點在戰後學術界仍爭論不休,早期臺灣地質界更抱持著反對的看法,認為那只是一般河源的崩谷。直到1998年,才正式由王鑫等學者確定這些圈谷確實是冰河遺留的證據(楊建夫,2000)。


三、民族學、考古學

  鹿野忠雄在民族、考古學方面主要有15篇論文,其中又以紅頭嶼雅美族的研究最為深刻。早在就讀於高校的時候,鹿野忠雄便已經在《民族》雜誌中有著一篇關於紅頭嶼雅美族大型漁舟的調查報告。鹿野忠雄前後共去了蘭嶼10次,他將達悟族的社會制度、宗教傳說、節氣曆法、語言等調查結果整理在《台灣原住民圖譜‧雅美族篇》之中,並試圖將其與巴丹島的文化連結。鹿野忠雄不同於主流統治者對待原住民的態度,致力於將自己「生番化」以融入當地人生活。他學習各族語言、保留當地物種名與地名,甚至成為第一位登上拼板舟、與達悟族一同出海捕魚的日籍學者。

Figure 3 鹿野忠雄(右二)、巡查(左一)與達悟族朋友(1937)

  另一方面,鹿野忠雄的考古學綜合了民族學的知識。在放射性定年法還不存在的時代,僅透過有限的遺物比較,鹿野便建議將臺灣史前時期分為七個文化層 。雖然只是推測而來的假說,但是將史前文化序列與原住民文化史做對照的「民族歷史學」,在其後仍發揮巨大的影響力。

影響與評價

  劉克襄在國史館出版的《縱橫山林間──鹿野忠雄Tadao Kano》(2011)紀錄片中曾說:「我讀伊能嘉矩或鳥居龍藏裡面,看到的是探險家對於蒐集異風俗的喜歡,大過於他對這塊土地情感的認同,可是鹿野忠雄不是。」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原住民通常被統稱為「蕃」而非各自的名字。但是在鹿野忠雄筆下,原住民不再是被統治、被研究、被測量的對象。尤其在他的代表作《山、雲與蕃人 : 臺灣高山紀行》中,各個人物都有名字、動作情緒,甚至與鹿野有一來一往的互動關係。而在霧社事件爆發後,他也冒險撰文解釋原住民的獵首行為,暗示政府的治理帶有系統性的問題。以上皆顯示他對於臺灣原住民的關懷至深。

  在民族考古學方面,凌純聲(1953)指出鹿野的結論與自己中國東南古文化的研究在不謀而合,並肯定他實地考察的價值。此外,鹿野的文化研究不只是保存物品本身,更致力於將工匠們的手藝以照片、影像等形式記錄下來。這些民族文物是臺灣研究的珍貴資料,今日多保存於日本閣樓博物館(Attic Museum),大阪民族學博物館中的「臺灣原住民的文化」展示廳也保有許多鹿野忠雄採集的珍貴標本。

  鹿野的人類學是自學而來的,不屬於任何特定的思想流派。「民族學的使命是調查族群的基本結構和他們的生活」。鹿野的研究抱有一種「去他者化」的色彩,以自由主義、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的觀點,反對當時盛行的帝國主義、進化論與所謂的「南方地區研究」,可說是一種「弱者的武器」(全京秀著,2018)。在「失蹤」後,鹿野的人類學研究成為二戰結束後學術混亂的救星。近二十年來,學術史研究浪潮也使得鹿野忠雄的貢獻一再為人傳唱。

參考書目

山崎柄根 & 楊南郡
 1998 《鹿野忠雄 :縱橫台灣山林的博物學者》。楊南郡譯註。台中市:晨星出版。

吳永華
 1996 《被遺忘的日籍臺灣動物學者》。臺中市:晨星發行。

 2010 《臺灣特有動物發現史》(The history of the discovery of endemic animals in Taiwan)。臺中市:白象文化。

李彥旻
 2011 〈異人的足跡〉 [11],鹿野忠雄-縱橫山林間 李彥旻編導。

高嘉勵
 2016 〈鹿野忠雄的台灣高山行旅書寫 日治時期「自然」的現代知識建構與美學表現〉。《中外文學》45 (1):119–165。

連照美
 1998 《人類學玻璃版影像選輯》(Glass-plate images, collected materials of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連照美主編。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鹿野忠雄
 1984 《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槪觀》。 宋文薰譯。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33 〈紅頭嶼の動物地理學的研究 4 附ワーレス線北端の問題〉《地理学評論》9 (8):675–701。

 2000 《山、雲與蕃人:臺灣高山紀行》。楊南郡譯註。臺北市:玉山社出版。

傅國銘 & 廖敏君
 2019 《雪山高山生態系:從鹿野忠雄踏上次高山的那刻起》。苗栗縣: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楊允言
 2000 〈忘記回來的博物學者──評介《鹿野忠雄》〉。《大漢學報》15: 265-276。

楊南郡 & 徐如林
 1993 《與子偕行》。臺中市:晨星發行。

楊建夫
 2000 《冰河曾經來過 :雪山圈谷》。苗栗縣:內政部營運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延伸閱讀

山崎柄根

 1933 〈鹿野忠雄博士(1906-1945)の生涯と業績〉。《埼玉大学紀要教育学部》22:13-30。

 1988 〈鹿野忠雄:比較文化史に示した高い視點〉。《文化人類學群像三》。東京アカデミ出版會。

全京秀著 & 金良淑訳

 2018 〈鹿野忠雄の学問の展開過程から学ぶ「移動」と帝国日本:台湾から東南アジアまで〉。《白山人類学》21:105–155。

國分直一 

 1994 〈鹿野忠雄博士における臺灣と東南アジア:その民族學先史學的研究の發展をめぐつて〉《先史學‧考古學論究:熊本大學文學部考古學研究室創設20周年記念論文集》。 龍田考古會。

如有侵害版權,請來信告知,謝謝。
anthro@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