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元昭(Yuan-chao Tung)
現職:兼任副教授
專長:大洋洲民族誌、文化與認同、移民研究、通婚與收養、食物。在臺灣,則長期關注屏東地區,尤其是屏東平原沿山一帶的人群關係
簡歷
學歷:美國南美以美大學人類學博士
經歷:2006年2月至2007年7月借調至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擔任所長
2001-2002 訪問學者,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Cambridge, MA, U.S.A.
2008年8月至2011年7月擔任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系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聯絡方式
E-mail: yctung@ntu.edu.tw
Office: 水源校區行政大樓人類學系501室
TEL: (02)3366-4733
著作目錄
一、期刊論文
2014 | 萬金、赤山、加匏朗與荖藤林的收養型態:戶籍中日本時代的屏東平原沿山聚落,《台灣文獻》65(2) : 199-250。 |
2013 | Tjaquvuquvulj 的散與聚:跨部落集體性的多重再現,《台灣原住民研究季刊》6(4):39-75(與葉神保合著) |
2010 | 從典藏民族誌影片之社區放映看資訊流動的形式與意義:以排灣族<<內文社五年祭>>影片為例,《原住民自然人文期刊 2》(2010年,出版中) |
2009a | 踏浪而行:大洋洲人群流動的經驗。收在童元昭編,群島之洋:人類學的大洋洲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 |
2009b | 航向大洋洲。收在童元昭編,群島之洋:人類學的大洋洲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 |
2008 | 書寫「第一次接觸」與殖民歷史的幾個議題,收在「大洋洲的物件與文化」。王嵩山、楊翎主編,41-50頁。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 |
2005b | Reflections on the Studies of Overseas Chinese in the Pacific. 亞太研究論壇30: 29-54 |
2005a | 人類學與人類學學生。人類與文化37: 127-138. |
2004c | 大洋洲社會:同源而多樣的文化。歷史月刊 199(8): 58-63。 |
2004b | The Chinese in Tahiti. In C. Ember, M. Ember, & I. Skoggard (Eds.), Encyclopedia of Diasporas: Immigrant and Refugee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 Vol. 2 (pp. 742–750). New York: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
2004a | 標本採集收藏與帝國發展以台大大洋洲民族學標本為例。考古人類學刊63: 27-49 |
2001 | 「農村」社會分化初探:以屏東長青村為例。考古人類學刊57: 89-113. |
2001 | 「黑珍珠」、「綠鑽石」與社會分化。考古人類學刊57 |
2000 | 「國家」與族群:大溪地華人的歷史敘事。考古人類學刊54: 41-62. |
1998 | 「赤山、萬金村」田野實習紀要。考古人類學刊53: 173-175 |
1997 | Tahitian Politics and Chinese Ethnic Revival. 考古人類學刊51: 73-82 |
1994 |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the Chinese in French Polynesia. 文史哲學報41: 251-267 |
二、會議論文
2017 | 大學博物館典藏的解殖可能:以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為例。神奈川大學非文字資料研究中心2016年度第四回公開研究會。神奈川大學非文字資料研究中心與台灣大學共同主辦。2017年3月4日。橫濱。 |
2016 | Returning to the Source: Re-orienting Museums in Taiwan. Presented at Transpacific Taiwan: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14 November, Watson Institute, Brown University. |
2016 | 童元昭與高至聖,基督宗教與原住民文化復振──泰武鄉佳平法蒂瑪聖母堂興建初探,屏東學研討會2016年10月28日至29日屏東大學。 |
2015 | 從數位典藏的公共性與近用談原住民知識體系與管理:以排灣族為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014b | Kinship and citizenship: citizens of Japanese ancestry in Micronesia. Biannual Conference of Pacific History Association. Taipei & Taitung. 2014.12.3-2014.12.7 |
2014a | Digital Archives Coming Home: A Case of Reconnecting and Revitalizing. Austronesian Symposium 2014, Austronesia-A Journey to the Past and Present. Tjibaou Cultural Center and the Pacific Arts Association (Pacific Chapter). Tjibaou Cultural Center, Noumea, New Caledonia. May 23-25, 2014. |
2013 | 「數位資料與部落:一個公共參與的嘗試」,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2013年會暨國科會研究成果發表,2013年10月12日至13日,新竹:交通大學客家族群與文化學系。 |
2010a | 「隱身於博物館庫房的排灣族藏品」,人類學知識與博物館之收藏與展示工作坊發表,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主辦,台東,2010年12月12日。 |
2010b | 「Flexible Relationships on Limited Land in an Open Sea: Some Thoughts on Atoll Living」,社會與社會性質:文化人類學和考古學的亞太區域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主辦,台北,2010/12/3-4。 |
2010c | Making Homes on ‘Others’Land: Some Thoughts on Migration Studies in the Pacific Islands.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Migration, Network and Colonial Legacies in the Pacific Islands’. Co-organized by the Center for the Asia-Pacific Area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and Micronesia Area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Guam. Taipei: Center for the Asia-Pacific Area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November 11-12, |
2010d | 「跨越家、跨越社群的小孩:大溪地收養(faamu)研究」,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10年會暨國科會人類學門研究成果發表會–艱困時局下的人類學,台北,2010/10/2-3。 |
2010e | 「『邊界』的形成與跨越──以屏東沿山地帶為例」,沿山研究系列演講暨沿山地區族群關係與宗教信仰變遷論壇,2010/10/2發表。 |
2009a | 親人、仇人或陌生人:屏東沿山一帶人群關係的轉換,「沿山地區聚落與族群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主辦,台北,2009年12月11日至12日。 |
2009b | 從典藏民族誌影片之社區放映看資訊流動的形式與意義:以排灣族<<內文社五年祭>>影片為例,《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台大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主辦,2009年12月。 |
2009c | Reunion and Dispersal of Caqovoqovolj: Ritual, History and Performance,「美國東亞人類學會暨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2009聯合年會:SEAA & TSAE多重亞洲觀點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台北,2009年7月。 |
2009d | 從「營頭」到「農場」。於「文化與族群的形成與再創造:台灣南島民族的研究」工作坊。2009年1月22日至23日。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007a | Fa-amu(to feed): Adopting Children and Becoming Tahitian? Australian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Annual Conference. 30 October-2 November, 2007.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
2007b | 「屏東平原沿山地區人群的流動與交錯」於「文化與族群的形成與再創造:台灣南島民族的研究」工作坊。2007年9月19日至20日。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2005 | Reflections on the Studies of Overseas Chinese in the Pacific. 台灣的太平洋島嶼研究:回顧與展望研討會(Retrospects and Porspects of Pacific Islands Studies in Taiwan.)Center for Asia-Pacific Area Studies, RCHSS, Acadimia Sinica. Taipei: Taiwan. June 24, 2005. |
2000 | 周邊的想像:族群研究的啟發。發表於「『社群』研究的省思:跨世紀台灣人類學的展望之一」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2000年11月2-4日。 |
1997 | Betel Nuts or Wax Jambos: Farmers in Transi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94th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November 19-23, 1997 |
1996 | Chinese Festivals in French Polynesi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rd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Oceanists. Copenhagen, Denmark. December 13-15, 1996. |
1995 | Making Myth of “Localiz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94th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November 15-19, 1995 |
1994 | Churches and Temples: Contesting Authorities over Tradi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93rd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Atlanta, Georgia. November 30-December 3, 1994. |
三、專書
2009 | 群島之洋:人類學的大洋洲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出版中) |
1999 | (編) 噶瑪蘭西拉雅古文書。台北:台大人類學系。 |
1993 | The Changing Chinese Ethnicity in French Polynesia. Ph.D. dissertation. Dallas, Texas: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
四、專書論文
2017 | Taiwanese Aborigines, in Sharlotte Neely ed. Native Nations: The Survival of Fourth World Peoples (2nd Edition.). Pp. Vernon,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J. Carlton Publishing |
2008c | 物的旅程:從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排灣族展品談起。收在林淑容、陳中民與陳瑪玲編。重讀台灣:人類學的視野。 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中) |
2008c | 航向大洋洲。收在童元昭編《群島之洋:人類學的大洋洲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出版中) |
2008b | 踏浪而行:大洋洲人群流動的經驗。收在童元昭編《群島之洋:人類學的大洋洲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出版中) |
2008a | 書寫「第一次接觸」與殖民歷史的幾個議題。王嵩山、楊翎主編,「大洋洲的物件與文化」41-50頁。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 |
2002 | 固定的田野與游移的周邊:以大溪地華人社會為例。收於「社群」研究的省思。陳文德與黃應貴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303-329 |
1999 | 編序二。收於噶瑪蘭西拉雅古文書。曾振民與童元昭合編。第十一頁至第十五頁。台北:台大人類學系。 |
1999 | 屏東平原沿山區域的形成與轉變。收於噶瑪蘭西拉雅古文書。曾振民與童元昭合編。第二十頁至第四十一頁。台北:台大人類學系。 |
五、書評
2013 | Looking North, Looking South: China, Taiwan and the South Pacific. Pacific Affairs 86(1): |
六、其他
2016 | 〈大洋洲航海文化的復振與衍生:關島太平洋藝術節側記(一)〉。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台灣太平洋研究中心。 |
2016a | 童元昭與巫淑蘭,〈太平洋藝術節的去殖民省思:關島太平洋藝術節側記(二)〉。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台灣太平洋研究中心。 |
2016b | 童元昭與巫淑蘭,〈口語表達是洪荒之力的太平洋方式:關島太平洋藝術節側記(三)〉。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台灣太平洋研究中心。 |
研究計畫
時間 | 計劃名稱 |
2008-2009 | 臺灣大學數位典藏創新發展應用基礎計畫一1930年代臺灣民族誌紀錄片公開放映與影像紀錄計畫(II):排灣族 |
2003-2005 | (NSC86-2412-H002-006)「生、養與移民的轉化:以大溪地華人為例」 |
1997 | (C86-2412-H002-006) 「農村經濟發展與社會階層的變遷(II)」(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I) |
1996 | (NSC85-2412-H002-002) 「農村經濟發展與社會階層的變遷(I)」(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 |
1996 | (NSC 85-2511-S-001-027)文化人類學領域通識課程設計(Cultural Anthropology Courses Designed for Non-humanities Students) |
學術榮譽
獎項名稱 | 獲獎時間/年度 |
人類學系「教學優良教師」 | 1999 |
台灣大學「教學傑出教師」 | 2000 |
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獎 | 2001.08-2002.06 |
教育部績優「個別型通識教育改進計劃」 | 92學年度第二學期 |
獲教育部九十四學年度「人文社會科學教學叢書」計劃補助,編寫「太平洋島嶼世界」教學用書 | 2005 |
台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 |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