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系學術演講
講 題 | 同時不共代的道路時間景觀 |
講 者 | 林文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
時 間 | 水源校區行政大樓人201教室 |
地 點 | 2023年04月27日 (Thu.) 15:30-17:20 |
演講簡介 | 道路設施作為基底(infra-)支撐著地方的日常運作與發展的重大功能,它著眼於當下、實用卻牽引著即將到來的視角延伸。道路的重要性在於能夠將地理區位上分隔的兩地,給予連結與貫通。道路的興建與到來,意味著沿途上的居民對日常活動與生活項目的構思、安排與規劃能夠有新的可能。道路因此不僅僅將沿線各區域串接在一起,也將路線上的各個聚落,在想像或實際的層次引導、嫁接至更大的區域網絡。道路的有無,導引出不同的因果關聯以及一系列人、事、物的走向與發展,這是因為道路是物件也是關係,它能夠建立網絡,促進貨品、人們或創意的流動,轉進或重新給予嫁接。 當代道路,訴求的是便捷與速度,著眼點與點之間的關係,並藉助爭取兩點之間最短距離進行構建。在平坦而儘量以直線方式鋪設的現代公路上行進,多非以體力、步行為之,通常是利用有效率的運行器械、透過視覺訊息判別以達快速移動的目標。如此而來的體驗,可說是更傾向「離地」之經驗。人們在「速度」中不再是倘佯、漫步於無邊無際的大地,而是進入節點與連接器構成的高效率網絡。在這樣的網絡當中,化身、改名為節點或連接器的地方、環境甚至情境,將轉為稀薄、透明,並顯得無足輕重,落失其重要性。
相形之下原鄉部落的傳統路徑並非現代性技術下的一種行進載體,在它上面行旅的不再是一般意義的貨品、人們或創意,而是關於記憶、回溯、意義、闡明以及身體經驗、體驗的多樣連結,以及重新定向的動態過程。引申而言,道路的物性讓人、事、物、意念與想像能夠移動、流通、交流或連結、轉向,道路因此是一種媒介並總是中介些什麼。因此行走在傳統路徑上、穿越的多重時空,交織進入的是這個歷史通道的社會傳記與它的層次與內涵,所帶出的網絡之樣態以及關係向度,在於時間的延續與縫補,仰賴的是人的主體和參與(engagement)以及做出的連結性(connectivity)。這顯然有別於現代性技術的道路建設,所致力的空間架構、速度與效能上的變革,以及它對於點跟點之間連續性(continuity)的要求。
本次講演將以來自不同時間地層的幾條隘寮群魯凱族生活領域當中的道路,針對道路的時間性(temporality)以及時間景觀(timescape)進行探析。隘寮群魯凱族人在沒有「霧臺鄉主動脈」臺24線之前,是透過傳統以來的幾條通道彼此連結,或向外移動、行旅。這些傳統道路不僅維繫境內魯凱族人密切往來,藉此移動設施,也能夠與遷移外地的族人保持頻繁的互動。呈現網狀連結的隘寮群魯凱傳統交通路徑,不同於臺24線在座標、方向偏移及其向外鋪展的動線及延伸,而是著眼在族群內部的聯繫、生計實施以及物質資源的獲取。就此意義,當代被指稱作微血管的部落周遭往耕作區的路、往採集區、往獵場的路等,過往其重要性遠遠大過於現今覆蓋其上、通往漢人平原區域的臺24線。哪一條路是主要道路?更有它的重要性?透過時間、變遷的視角,將更能掌握它的意義與層次。 |
本演講為人類學系「基礎設施與人類學」課程舉辦,歡迎所有師生參加
Members of the university community and interested friends are welcome to attend. No registration is nee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