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身體姿態到表意符號:試析德國古典語言哲學的人類學涵蘊 / 林遠澤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人是什麼?」做為人類學最基本的探問,與人如何能發明語言這個問題密不可分。人之為人,即因人在有語言之後,才與動物截然有別。語言構成人類將自然符號化成為有意義之世界的基礎,人類各民族不同的語言結構,因而也先在地規定了該民族的世界觀與文化發展形態。本次演講,我將透過從赫德、馮特到米德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的發展,說明他們如何透過人能從動物的姿態溝通,過渡到以表意符號進行互動的過程,來理解人之為人的人類學特性所在。

作為哲學對象的寄食關係與經典文本的閱讀探索 / 張一中講師(東海大學通識中心)

法國當代哲學之所以令人感到難以接近,除了各種陌生的術語,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環境的讀者難以觸及其傳統哲學背景。藉由這次講題,我們首先可以疏理一遍Serres思想,以之為對照,作為我們時代跨越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哲學基礎。另外,演講中也會提及一些非西方的經典文本,如《詩經》、《論語》、《莊子》,說明寄食關係的跨文化普遍性。最後,Serres《寄食者》書中第三部第三章〈兄弟開飯〉,援引〈聖經.創世紀〉中約瑟和他瑪的故事,從家庭關係的錯位來分析交易和金錢的起源。我們藉此得以窺見Serres思想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