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 Louis Kroeber身為鮑亞士大弟子,克魯伯(1876-1960)繼承其學派並繼續循歷史取向研究發展,對加州原住民語言與文化研究貢獻甚偉。 Bronisław Malinowski馬凌諾斯基(1884-1942)是現代田野方法的開創者,也是結構功能主義的祖師爺。他為人類學奠定了科學基礎和扎實的方法論,他在初步蘭群島的民族誌更被視為典範,影響所有後世的人類學者。 Edmund Leach艾德蒙・李區(1910-1989)是英國社會人類學家,他在倫敦政經學院取得博士學位,並在劍橋大學任教,其著作有《上緬甸諸政治體制》。 Edward Burnett Tylor愛德華・泰勒(1832-1917)為英國人類學家,以其對「文化」的定義而廣為人知。為社會進化論的代表和現代人類學的奠基者。 Edward Sapir愛德華・沙皮爾(1884-1939)是二十世紀初著名的美國語言學家、人類學家,尤其在語言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是研究文化與人格、社會與個人相互關係的先驅。 Edward E. Evans-Pritchard伊凡・普里查(1902-1973)以其在南蘇丹的 Azande 及 Nuer 研究聞名,早期作品呈現結構功能論特色,1950 年後則轉而提倡歷史取向的人類學研究。 Franz Boas法蘭茲.鮑雅士(1858-1942)是一名活躍在十九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前期的德裔美籍人類學家。他在德國接受基礎到高等教育後於 1887 年移民美國,並對美國人類學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他被稱為是「美國人類學之父」。 Marcel Mauss馬塞爾・莫斯(1872-1950)為法國人類學家與社會學家,其研究範圍包含「個體跟國家之間關係」、「群體跟社會的關係」及「跨領域研究:精神混亂、幻象等。」馬塞爾・莫斯為法國人類學家與社會學家,其研究範圍包含「個體跟國家之間關係」、「群體跟社會的關係」及「跨領域研究:精神混亂、幻象」等。 Margaret Mead 瑪格麗特.米德(1901-1978)是二十世紀最有名的人類學家之一,她的出道作《薩摩亞人的成年》不只在人類學界,也影響了二十世紀的整個美國,更將人類學推向大眾視野。米德代表的是一個時代、一種風氣、一個最自由的靈魂。 Mary Douglas儘管瑪麗・道格拉斯(1921-2007)在理論方面的發展遠比在民族誌的貢獻更為有名,但綜觀來看,她不斷地回到她在學術生涯早期所確立的問題,即有關社會組織與衝突的問題(Pierre 2017)。 Victor W. Turner維克多・特納(1920-1983)承襲自父親的科學思維與母親的藝術傾向,從原先關注社會結構的方向,轉向為著重在象徵儀式之間的討論,其企圖不外乎就是想要忠實呈現人全面性的經驗,而這樣的個性,也正是促使他在人類學理論上不斷反叛、超越和創新(何翠萍 1992)。 Ruth Benedict露絲・班乃迪克(1887-1948)為 Boas 的重要學生之一,他與 Mead 和 Sapir 一起發展的文化形貌論至今依舊引發討論,其《文化模式》與《菊與刀》也是不朽之作,可謂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人類學家。